立足现实,擘画未来——日益紧密的中欧关系
中新网北京4月24日电 题:立足现实,擘画未来——日益紧密的中欧关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部主任 崔洪建
高层往来和互动历来是国际关系中加强合作、增进共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近来,频繁的高层往来成为中欧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外交思维和政策因时而动、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在此前高访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即将展开的匈牙利、比利时、欧盟总部之行对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中欧关系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受危机考验的“患难之交”
延续至今的欧债危机是中欧关系得到提升、日益紧密的背景和契机。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不仅成为一个地区问题,也成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危机爆发、演变至今,国际社会对欧洲克服危机的能力怀有疑虑,但中国政府始终对欧洲解决债务问题、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和前景持同情、支持和帮助的态度。
如果说欧债危机是一场信心危机,那么来自中国的支持和帮助就是恢复信心的强大助力。在对欧关系上,中国不仅通过政策宣示来声援欧洲,更通过实实在在的经贸合作来促进共同发展。在世界经济不稳定、市场剧烈波动以及欧债危机加重的背景下,中欧贸易抵御住了冲击,延续了增长态势。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5939.7亿美元,同比增长13.6%,欧盟并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按目前发展趋势,双方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已指日可待。同时,除继续持有和增持欧债外,中国对欧非金融类投资增长近一倍,经贸关系中贸易与投资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更加明显。中欧双方高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是双边经贸关系能抵御危机冲击的主要因素。在双方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中签署的一系列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协议、合同,对推进中欧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
正是中方在危机中的“不离不弃”的精神和同舟共济的行动,提升了欧方对中国这一战略伙伴的信赖,坚定了欧方要将中欧关系建设成为“21世纪国际合作典范”的信心,为中欧高层之间的频繁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气氛和环境,为中欧关系在危机时期逆水行舟、迎难而进提供了强大动力。
缜密布局、承前启后的对欧政策
中国的对欧政策历来强调支持欧洲的一体化建设,重视欧盟这一政治、经济和安全的地区性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李克强的访问行程正体现了中国对欧政策的这种平衡性。在经贸关系逐渐稳固的基础上,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稳步推进,内容日渐丰富。目前,中欧双方已经在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搭建起战略、经贸和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中欧交流与合作已经超越政府层面,深入到社会与文化领域。在经贸、金融、能源、城镇化、科技创新、人文等各领域的合作中,中欧之间的交流也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双方通过对中国“十二五”规划和“欧洲2020战略”的比较研究,正密切加强双方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协调。李克强访问欧盟总部期间,将与欧方领导人共同出席“中欧城镇化高层论坛”和“中欧高层能源会议”,就是中欧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相互借鉴并协调政策的重要体现。
在发展与欧盟关系的同时,制定和实施更具针对性和务实性的对欧洲国家政策,是中国对欧政策的另一重要方面。李克强将要到访的比利时,是欧洲一体化事业的“元老”和中小发达国家的代表,是名副其实的“老欧洲”,其首都布鲁塞尔是欧盟机构所在地,在欧洲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华关系上,比利时是最早进行对华技术转让、在华设立公司的欧洲国家之一,中比建立的“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也是第一个中外产业投资基金。由于其独特的政治地位,比利时也成为目前中资企业、银行在欧洲安营扎寨的重要据点。
相比于比利时,地处中欧的匈牙利则是2004年刚刚加入欧盟的“新欧洲”的代表。由于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差异,中东欧国家对发展对华关系的态度和原则有别于其他欧洲国家。作为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匈牙利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是中国企业最为集中、投资最多的国家,并于2011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李克强对比、匈两国的访问既为维护成熟的政治关系,也是在为迎接中欧经贸发展的新契机未雨绸缪,体现出中国对欧政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务实精神。
中欧关系是双方从各自利益和共同利益出发的趋于成熟的双边关系,符合双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会因一时一事而出现剧烈波动和变化。中国今年将迎来政府换届,因此对欧政策的连续性成为欧方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此次出访欧洲所体现出来的合作、务实精神正好回答了欧方的疑问:中国的对欧政策将是承前启后、立足现实并着眼未来的稳定政策体系。
构建利益共同体:中欧关系顶层设计的新思路
由于历史、文化和地域等因素,中欧关系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差异和分歧带来的困扰。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在对欧关系中主动性的增强,欧洲舆论对中国陷入一种矛盾心态:既想继续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享受中国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又臆想出中国有朝一日“统治”欧洲的恐惧;既想维护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又不时以“布道者”自居,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欧方的这种矛盾心态是导致中欧关系偶有波澜的主要因素。中欧关系需要一个正视彼此、逐步化解分歧的新思路。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中欧关系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合作为首选方式的世界大局。全球化正将世界日益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应当成为各方在相互依存基础上协调彼此利益的最优选择。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中欧之间都以发展为主要政策方向,以务实和作为主要政策手段,同时也都面临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和维护稳定的政策目标,中欧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方的政治家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契机。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明确强调,亚欧正“真正成为一个紧密相联的利益共同体”。李克强在今年2月会晤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时也明确指出,中欧正“日益成为前进道路上的利益共同体”。
国际关系中的利益共同体是指双方在理性估算和预期的基础上,以不同方式结成的类似利益联盟的行动体。互利共存是这个行动体中利益不同的双方联合在一起的动力所在。利益关联的任何一方为了谋求己方的利益,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顾及对方的利益,并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关系。欧债危机使得欧方对自身利益和共同利益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中欧之间和则两利、分则俱伤的现实也使双方对中欧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正是在照顾彼此重大关切、注重利益平衡、妥善化解分歧等利益共同体原则的指导下,中欧关系正步入一个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时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克强的欧洲之行正是这一新时期的重要开篇之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