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军队女高工刘茹:用知识助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2012年04月25日 14: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军队女高工刘茹:用知识助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南京军区某雷达仓库高级工程师刘茹,经常深入演训场,希望基层科研攻关既要能在实验室里“开花”,更要能在战场上“结果”。 范钦尧 摄

  中新网南京4月25日电 题:军队女高工刘茹:用知识助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作者 陶社兰 王余根 汪志忠

  某地,战役装备保障演练场硝烟弥漫,装备保障感知系统支撑着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快速流转,改变着传统保障样式。突然,纵深攻击群的装备保障信息从电脑屏幕上消失,装备状态失去“感知”。

  “快找刘茹!”战役装备保障指挥所几乎异口同声。

  刘茹是谁?她就是装备保障感知系统的研发者,南京军区某雷达仓库高级工程师,一位用知识助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女大学生干部。她先后取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二等奖各2项。

  1960年3月,刘茹生在南京一个双军人家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她考上了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部队首次面向社会大规模招收大学生。已是江苏南通无线电厂一名技术干部的刘茹报了名,实现了献身国防的志向。

  在刘茹28年的军营履历中,“南京陆军学校后勤训练大队物理教员”是她的第一任职。那时,她工作得心应手,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员。然而3年后,所在的南京陆军学校后勤训练大队因编制调整人员分流,刘茹再次面临人生重要选择。

  就在很多人想法设法进机关、留城市时,刘茹却向上级提出申请:下部队,搞技术。

  大队领导提醒她,基层苦、条件差,跟“铁疙瘩”打交道,女性不合适。但刘茹说:“我学的是物理专业,到一线能更好地发挥优势、服务部队。”

  1987年11月,刘茹从都市走向大山深处,一路颠簸来到皖东一个叫“小马山”的地方:某雷达仓库修理所,成为当时全军军械系统基层修理所第一位女军官。

  在这个四周环山、缺水没电、几十公里没有人烟的地方,刘茹每天面对的都是钳子、扳手、螺丝刀,是仪器、仪表、雷达附件。“实际上就是一名修理工”,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刘茹说:“我热爱军营,但又不太喜欢本职岗位。让我一辈子呆在穷山沟里当个修理工,我心不甘、情不愿。”作为军人的父亲跟她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别说修理工,就是泥瓦工,只要爱这行,一样有出息。

  一语点醒梦中人。此后,刘茹把修理所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去热爱。她还将孩子接来安家,动员大学同学、已到机关工作的丈夫到山沟携手创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的几场局部战争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令人惊叹不已。刘茹以焦急的目光审视中国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在驱动着自己,一定要为部队信息化建设做点什么。

  身为女性,刘茹总是把解决作战急需的难题当作家事来解决,就好像是家里的煤气罐空了、米缸没米一样急切。

  这是一段令刘茹永远难忘的经历。几年前,地处沿海城市的某单位向军区有关部门报告:单位雷达磁控管告急。磁控管是雷达的心脏,少了它雷达就无法运转。机关非常重视,派人上门解决。然而打开仓库一看,价值几百万元的磁控管躺在库房睡大觉。

  事情传开,有人一笑了之。刘茹却在想,上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中,外军经历了保障器材大量运往海湾,战争结束又不得不往本土运的尴尬。当前,装备维修器材请领随意,实际消耗难以掌握,加上基层管理不善,导致管控难、浪费大。

  刘茹大胆提出器材信息化平战综合保障系统的研制设想。当时,这是一个综合集成计算机网络、条码识别、数据采集、光机电一体等高新技术的前沿课题。刘茹和她的团队像打仗一样攻关,一个数据一个地测试,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破解,无数次阻塞、卡壳,无数次柳暗花明,终于完成系统的研制。

  该系统的诞生,使装备器材存储空间节省了80%,非正常损耗降低了70%,收发效率提高了16倍,刘茹也获得了第一个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茹深知,基层科研攻关既要能在实验室里“开花”,更要能在战场上“结果”。每项科研课题取得成功,她考虑最多的不是能拿什么奖,而是成果如何能够对接战场,服务打赢。

  此后,刘茹利用很长一段时间,带领课题组一次次深入演训场,进行数十万组数据的重新测试,将系统升级为军械器材信息化综合保障系统。该系统的升级,不仅实现了技术完善、功能拓展,去年还被总部作为信息化重点项目在全军推广。

  走近刘茹,在她笑容的背后,感受到的是一种震撼。

  一边是包括1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厚厚一摞获奖证书;一边是包含了骨膜炎、胆结石、心脏病等10多种疾病在内的厚厚一摞病历。刘茹坚守雷达修理岗位20多年,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长期无规律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她内分泌失调,体重一度下降到不足40公斤。但是,她从没以自己是女性而特殊化。20多次参加重大演习保障,吃住在帐篷,洗澡、上厕所都不方便,常常在野外整天不敢喝水,十天半月洗不上澡。

  “我是学理科出身的,所以对解题可能有很大的兴趣。对我来讲,攻关就是一种解题的过程,题目能不能解出来,就看你的付出了。整天做的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能够从中找到快乐、创造快乐。”刘茹说。

  2010年9月,刘茹带领课题组赴演习部队推广装备保障感知系统实战化应用。在铁流滚滚、沙尘弥漫的演习场,刘茹脚步匆匆、一路奔忙,她翻山头、进帐篷、爬战车;听建议、定方案、搞保障,忙起来通宵达旦。一次战役打响前,参演部队临时调整作战编成,课题组需要对系统软件进行修改完善。已年过五旬的刘茹和年轻姑娘小伙一样,20多小时没合眼。

  那段时间,刘茹每天都以这样的状态工作,30天干了12个通宵,先后对系统软件进行17次修改完善,测试了上万组数据……

  刘茹笑言:“我很笨,但我有个特点,就是执着。肯吃苦,可能是我最大的优势。即使倒下,也要倒在科研项目取得成功之后。”

  那年夏天,“器材信息化平战综合保障体系”进入攻坚阶段。几十万组的数据测试、无数次的试验论证,时间成了刘茹最紧缺的东西。她一头扎进实验室,以方便面充饥、用风油精止困,争分夺秒、没日没夜地赶进度。为了测试一项关键数据,她连续奋战3天3夜没合眼,最后终于取得了突破。

  刘茹说:“我搞科研革新,就是想给部队留下点东西。部队如果能借助我研发的系统,管理仓库不费力气了,记账方便了,达到这样小小的用途,我就很满意了。”(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