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方参演战舰综合作战能力强 展示自主研发能力

2012年04月25日 14: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
“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

  中新网4月25日电 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已进入实兵演习阶段,这是次“中外海军规模最大的一次演习”,中方派出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导弹艇等水面舰艇等先进装备。据解放军报报道,此次海上联演的国产舰艇全部为第二、第三代装备,代表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水平,吸引了各方关注的目光。

  参演装备型号较新 多数是近10年新服役

  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中将介绍,中方参演装备除一艘补给舰、一艘医院船外,其余参演战斗舰艇都是海军的主要舰艇,多数是近10年来研制和装备部队的。

  据了解,参加此次军演的中国舰艇除“哈尔滨”舰与“洪泽湖” 舰外,其与皆为2000年后服役,舰龄较短、舰体较新。其中“泰州”号导弹驱逐舰于2002年12月组建,2006年2月15日入列。“洛阳”号导弹护卫舰2004年下水,2005年服役。“绵阳”号导弹护卫舰2004年下水,2005年服役。第二代常规动力潜艇2003年下水,2004年服役。“和平方舟”号海上医院船2008年底服役。

  参演装备多为国产 展示自主研发能力

  军舰,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缩影。在中方参加军演的18艘舰艇中,除3艘现代级驱逐舰外,其余15艘均为国产舰艇,代表了中国造船工业的整体水平。

  被誉为“中华第一舰”的“哈尔滨”舰,为中国国产第二代导弹驱逐舰。在中国造舰史上,“哈尔滨”舰第一次采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舰用燃气轮机,是中国海军信息化建设春风中绽开的第一片绿叶。该舰具有全面的水面打击、空中防御和反潜战斗能力。

  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驱逐舰,以“沈阳”舰为代表的信息化战舰已经成为人民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中坚力量。“沈阳”舰装备有先进的舰对空导弹防御系统,填补了中国海军在防空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差距。舰炮、雷达、导弹发射架、鱼雷发射管……所有的装备全都与舰体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全封闭舰艇的走廊上,也不像老式舰艇那样,有些使人感觉多余的部件。该舰平整而内倾的上层建筑外壁,带有弧线的建筑拐角,使整条舰看起来结构简洁,美观大方。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专门为海上医疗量身订做的世界首艘万吨级医院船,标志着解放军海上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医院船的各项硬件设施几乎全部由中国生产,配置相当于三级甲等医院的水平,舰艇采用先进的减振降噪措施,能有效缓解海上航行的振动和噪音问题。该舰可担负战时海上伤病员救治和医疗后送、舰艇编队远航及重大训练活动、海上应急情况处置等卫勤支援任务,被誉为“生命之舟”。

  参演装备精准打击能力强 综合作战指数高

  丁一平中将在谈到中方参演装备时称,此次参演装备的综合作战指数高,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在远程打击、防空反导、电子对抗等方面有了新突破,新型战机的作战半径有了新跨越,潜艇的续航能力、隐蔽性、打击能力大幅提升。

  “益阳” 号、“舟山” 号、“徐州”号导弹护卫舰,均系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现代化舰艇。这3艘护卫舰不但外形美观,而且动力系统、武备系统,都较为先进。舰上主要装载有舰舰导弹系统、舰载反潜武器系统、电子对抗系统、水声对抗系统等武器系统,以及作战指挥系统、编队指挥系统和直升机起降平台。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舰体的优化设计,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武器综合控制,是海军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战斗舰艇。

  而上世纪90年代服役的“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也在信息化改装后首次公开亮相。该舰与当年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型指挥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处理来自岸、海、空、天等多维空间的数据信息,可使指挥员洞悉海战场态势,依据信息准确决策,确保编队能攻善防;武器系统的更新,使该舰在防空反导能力、精确打击海上目标能力、火力支援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增强。

  潜艇是名副其实的“水下杀手”,此次参演的316艇是一艘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常规动力潜艇。与前辈相比,它装备了甚低频通信系统、数据链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以及智能鱼雷和精确制导导弹,潜艇的静音性、水下自持力和水下突防能力明显增强。

  被称为“海上利剑”的新型导弹快艇虽然个头不大,但其威力不容小觑。该艇采用穿浪双体船型,极大提升了海上航行速度。较小的雷达反射面积和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使它在隐蔽自身的同时能准确找到目标方位,在复杂电磁迷雾中实现精准打击。

【编辑:王金志】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