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中美对话表明两国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3)
字幕提示:
2012年4月
主持人:
从去年,也就是2011年7月25日,当时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在国会非常高调宣布,说要用武力来捍卫南海诸岛的主权,随后菲律宾就在南海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
最近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动作频频,有媒体指出中菲南海争端升温的背后有美国的身影。
解说:
以南海局势为例,对于中国舆论来说,大家更关心的是菲律宾背后美国的影子,而菲方也不断向美寻求帮助。
美国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与菲律宾外长和防长在华盛顿举行了首轮“2+2”会谈。美国最终表明了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态度。
希拉里•克林顿:
对此,美国的态度是清晰和一贯的,美方在南海主权争端中不偏袒任何一方,但是确保航行自由、维护和平与稳定、尊重国际法、保障合法贸易无阻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解说:
但是表态之外美国仍有动作。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同意帮助菲律宾建立起最低限度的可靠防务态势,而此前中方对此问题已经表示了希望他国保持中立的态度。
就在美菲首轮“2+2”会谈同一天,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会谈后的记者会上,两国元首也提到了中国。
字幕提示:
2012年5月1日
解说:
奥巴马重申美国已经与中国建立了一个非常重要战略和经济对话,奥巴马强调美国所有的行动都不是试图以任何方式来遏制中国。
除了南海问题,中美在亚太地区另一个无法绕开的就是朝鲜问题。
4月13日,朝鲜火箭发射失败,美国白宫发言人卡尼当即表示,“尽管朝鲜火箭发射失败,但其挑衅行为仍对地区安全构成威胁,是对国际法和其自身承诺的违背”。美国还称,“对朝鲜的挑衅行为依旧保持警惕,并坚定承诺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盟友的安全”。而我国外交部也在同一天做出了这样的表态。
刘为民(外交部发言人):
在沟通中中方强调维护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也是各方的共同责任。
解说:
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战略框架下,第二次中美战略安全对话昨天在北京举行。昨天下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了前来参加此次对话的美国国防部代理副部长米勒。
主持人:
美国说要重新回到亚洲,其实一下子使很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局面,比如说中日之间发生摩擦或者中菲之间发生摩擦,菲律宾、日本去找美国,然后美国再来找中国谈,这都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接下来连线外交学院教授王帆。王教授你好。
现在变得更加复杂,在中菲之间美国说它中立等等,可是另一方面它又在卖武器,去建新的军事基地,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你是否会更悲观地看待未来的中美关系?
王帆(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未来的中美关系应该说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主要是美国在这个地区虽然表态说不选编站队,但事实上它有一个要做主导者、斡旋者的需求,所以它的一系列行为导致了这个地区局势的紧张,也导致了一些国家利用美国重返亚太来谋取自己国家这种不恰当的利益。
主持人:
您这句话说的非常重要,比如说中美之间存在着战略互疑,但是否也存在着一些国家恰恰从猜测的角度去理解美国的意图,然后来利用这样一种意图呢?
王帆:
这是很明显的,这些国家,美国首先是制造一种地区危机的紧张局势,然后使得这些国家需要美国,美国就可以恰当地介入进来,同时也和这些国家形成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利用的状态。
主持人:
一个问题就变得非常鲜明了,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可能我们也比较清楚,中美之间接下来怎么相处?
王帆:
接下来相处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首先要看到在地区的层面上,双边关系如果因为相互依存有所改变,在地区这个层面中美关系的基础实际上很脆弱,就是说我们不得不面对以往所存在的地缘结构隐患,也就是长期以来从冷战遗留下来的热点问题和矛盾、分歧,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的这样一个地区的脆弱基础。这就导致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在地区层面,中美关系长期需要面对的维持现状的一种难题。
主持人:
好也好不到哪儿去,恐怕坏也坏不到哪儿去。非常感谢王帆教授给我们带来的解读,谢谢。
问题会有很多,其实只要生活,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尤其是有梦想的,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或者美国这样大的国家,怎么可能会没有问题呢?有问题能够去解决,恐怕是未来中美的相处之道,也是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一个重要因素。
接下来就回到民间,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交往会起到什么作用?
(播放短片)
解说:
5月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抵达北京当天,就与美方代表团首先观看了一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表演,并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而类似这样对中国文化、生活了解的行程安排,也已经成为美国领导人来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字幕提示:
2011年8月17日新闻
主持人:
拜登抵达首都机场之后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而是直接从机场来到了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开始了他此次访华的第一站,观看中美篮球友谊赛。
解说:
去年8月,第三次访华的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看完篮球的第二天就来到北京的一家小吃点,吃了一碗老北京炸酱面。事后,有媒体将拜登的这顿午餐称为“炸酱面外交”,而类似拜登通过个人的举止改变着中国民众对美国官员看法的还有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
去年8月12日,骆家辉来到北京出任新的驻华大使,其独自背双肩背包,携家人走出机场的场景让国人惊讶,这位大使的行程之低调。而之后,他在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时选择乘坐商务舱的举动,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美国官员的行事风格。
而就在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13位美国高级官员刚刚结束了在清华大学的培训课程。这13位官员主要来自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国土安全部等重要部门,而这样的培训已经是第二次举办。
孙哲(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培训的这批官员是常务官,基本上都是美国的最高级别的行政官员,也就是高级的政务官,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各个部门的主管或者副主管,他们实际上在运作着美国七十几个相当于部级的行政部门,包括最大的国防部,包括美国的国务院。
解说:
五天的课程,内容涉及中国战略、中国政治制度与中共十八大,国际政治变局与中美关系,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军事与防务政策和中国政策决策过程等,而课程的形式则包括专家授课、圆桌讨论、非正式的交谈,即附中国相关部门参观。
孙哲:
让他们实实在在感觉到中国人是怎么想问题,中国的体制或者是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哪里,以后碰到中国问题的时候,或者需要他们跟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会想一想中国的处事哲学,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方法、立场,这样的直面接触对美国官员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每天他要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对他有帮助。
解说:
现今的中美关系已被定格为当今最重要双边关系,加深了解,特别是政府间制度文化的了解,将对两国关系产生实际的推动作用。
孙哲:
中国和美国这个相处之道,领导人之间彼此的百姓亲和力,是能够引发民间的议论和老百姓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好奇以及继续探讨。但是中国和美国更大的问题,是制度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问题,也就说美国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根本上就是相互排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美国式的民主,在根本排斥的情况下,两个国家怎么合作?这个制度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主持人:
其实民间外交中国也在做,此时此刻正在欧洲访问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比利时去了友好人士的家里直接去聊天。因为大家都越来越有一个共识,只要国民感情之间不至于太差,两国关系也坏不到哪儿去。
最后利用一点时间念一段我认为特别好的话,是中国前驻联合国大使陈健说的,“从现在开始到中国GDP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时候,是中美关系最不稳定的时期,按照美国方面的估计,这段时间是10年左右或者是10年多一点的时间。在这段时间系,美国会担心中国强大后会不会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中国方面会怀疑美国是不是会阻止中国的崛起,相互之间的猜忌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误判、战略摩擦都有可能发生,而其他国家利用中美关系的不稳定性加剧矛盾,把中美拖入双方本来没有意想到的或者不愿意的冲突当中去,从中得利也并非不可能。”
陈健最后支招说,“关键词是美国一定要大度,中国要克制。没有美国的大度和中国的克制,这10年就比较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