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着力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护航“蓝色经济”
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是海洋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风暴潮、海浪、海冰、绿潮、赤潮等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为此,中国正着力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为发展海洋经济保驾护航,保障沿海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5月12日是第四个“中国防灾减灾日”,国家海洋局当日在青岛举办了系列活动,以提升民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负责人高忠文介绍,中国是遭受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各种海洋灾害长期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44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包括海冰、浒苔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76亿元。2011年,海洋灾害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死亡或失踪76人。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关专家介绍说,目前海洋灾害中除海啸、风暴潮和海冰等自然灾害以外,人类自身活动造成海洋污染而引起的灾害,如浒苔、赤潮和溢油等,对沿海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已不容小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否则人类只能自食苦果。
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主任曹丛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在海洋灾害预警报能力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但近年来国家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海洋观测预报能力建设在近几年得到飞速发展。
“例如,原来北海区海洋观测网离岸观测数据比较少。但现在我们仅大型浮标就有10多个,加上小浮标已有20多个。此外,我们在部分石油平台上安装了观测设备,海洋资料获得越来越密集,便于进行数字预报,有利于提高海洋灾害预报的精确度。”曹丛华说。
海冰是近年来严重威胁黄渤海海上交通和渔业安全的自然灾害,2009年冬季,海冰给山东省和辽宁省造成渔业损失超过40亿元。为增强海冰应急能力,中国决定新建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目前已完成概念设计,项目进展顺利,计划于2014年下水“服役”,届时将与“雪龙”号一起赴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
为提高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能力,中国海事系统首批三艘专业溢油船“海特071”轮、“海特111”轮和“海特191”轮于今年4月至5月陆续列编服役。
山东海事局党委书记范河林介绍,这三艘溢油应急船吨位和功能设计基本一致,列编山东海事局的“海特071”轮耗资5800多万元,轻载最大航速13节,续航力800海里,最大浮油回收能力200立方米/小时,配备溢油回收及围控设备、溢油监视雷达等专业设备。专业溢油应急船将大幅提升海事部门溢油事故综合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减少船舶溢油事故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此外,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还将加强海洋防灾减灾知识的社会宣传,在沿海地区的社区、学校和企业机构中设立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基地,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将从资金、专家和技术方面予以支持。(记者张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