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吁公众参与创新社会管理 用献策取代抱怨对抗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公众参与
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鼓励公众参与,让献计献策取代抱怨对抗,有利于推动民众与政府在互动中分担责任
日前,因公布“吃空饷”者名单,浙江永康市《永康日报》一时“洛阳纸贵”、观者云集。一份地方党报被争相抢购,其所释放出来的积极信号令人鼓舞。
当地“自曝家丑”的勇气值得肯定,而最令人感慨的,还是公众和舆论的关注热情。之前永康也开展多次“吃空饷”清查活动,但只是在部门内部公示,结果都不彻底。此次向社会公示,一方面是希望进一步核实已公示人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希望有人举报有关情况。
面对公共事务,公众从来都不乏参与热情。近年来,从微博打拐到网络反腐,从价格听证到空气检测,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参与热情的高涨,折射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无论是2007年国家预防腐败局官方网站开通后、访问量过大致使网站几度瘫痪,还是2011年个税起征点征求民意、一个月收到意见超过23万条,都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公共性”吁求,反映了权利时代公众主体意识的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并引导公众的参与热情,就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正如政治学所揭示的,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随着利益的分化而增长,只有给个人或团体的参与提供顺畅渠道,其行为才不致冲击社会秩序。在这方面,我们有过引导志愿精神、征求立法意见、举行价格听证等正面经验,也有过将维权事件拖延成群体性事件的反面教训。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公众参与热情的高与低、参与渠道的通与堵、参与机制的顺与阻,直接关系到政府治理的改进与优化、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
现实中有一种误区,认为政府治理是“内部事务”,社会管理是“分内之事”,而往往忽略了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事实上,公众参与本身就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认同,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做出的决策才能得到公众的配合与支持。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鼓励公众参与,让献计献策取代抱怨对抗,有利于推动民众与政府在互动中分担责任。正因如此,中央才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把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未知远大于已知的互联网、面对日益高涨的各种权利诉求,今天,公共治理改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呵护公众参与热情,探索公众参与机制,培养公众参与能力,创造公众参与条件,从“单向管理”走向“社会共治”,我们就一定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国家全方位发展进步。(范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