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称社会管理创新应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2012年05月18日 06:5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社会管理”不是一个新词,但绝对是个热词。

  社会管理工作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管理越凸显其重要性。

  今天,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要看其经济总量,也要看其社会是否充满活力,是否和谐稳定。而评价一个执政党的执政业绩不仅要看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也要看其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国社会管理工作卓有成效的生动证明。

  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成绩令人鼓舞,挑战更令人警醒。如何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社会管理被提升至更重要的位置,被寄予更高期待。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既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行动凝聚共识,共识推动行动。随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在收获实践成效的同时,也收获经验和共识。

  社会管理贵在坚持“以人为本”,激活“源头活水”。我们既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民主,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民主恳谈制度……随着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成为党委、政府决策时的“规定动作”,民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时的重要依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依靠网络,广开言路,实现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今日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各地通过健全和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基层活力被充分激发,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正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才使得社会每一个细胞都焕发活力,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有“源头活水”。

  社会管理重在壮大和谐力量,夯实稳定基石。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各地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创造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努力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内部,将隐患消除在萌芽。正在神州大地推行的“大调解”工作,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闸”,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夯实基层基础的“加固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几年前还少有耳闻的“网格化”已经为城乡百姓耳熟能详,“网格化管理”已经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干部作风的转变,为社会管理注入了强大动力。而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社会和谐的基石日益巩固。

  从理念到行动,从尝试到常态,从局部到全国,“社会管理”工作已经深入人心,基础日趋稳固。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不断显现,越往前走水越深。继续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选择。我们相信,随着一系列顶层设计的落实和难点问题的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将更加完善,社会管理工作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郑志文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