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城管行业尚不成熟 只有专业才有尊严
有感于城管公众形象太差,去年11月我曾在媒体撰文建议像培训警察那样培训城管,没想到很快成真。近日广州第一批城管入驻公安局警察训练基地,接受“文明规范执法”培训,全市3000余名城管队员将在两年分批轮训,旨在提升执法素质和整体形象。
领导们有些想法出发点没太大问题,但交给城管执行的时候,有时却在社会上闹出很大动静。因为城管当初是“临时机构”,城管队员的来历五花八门,他们本身在体制内就“不太受待见”,又急于建功立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甚”就把事情极端化了。现在有很多事件是“临时工”闯的祸,有些可能是替罪羊,但我相信临时工本身也确实比较容易闯祸。临时工、临时机构的好处是执行力比较强,但不可控风险也高。
现在政府重视城管的形象,看来城管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公众形象不是依仗行政级别和领导重视就能得到的,也不是花钱就能包装出来。除了言行与主流价值观吻合之外,声望高的人群有个共性,就是具有专业素养。虽然现在“专家”一词被媒体滥用而臭大街,但专业人士的声望并不受影响。
警察形象相对优越之处,也体现在专业性上,除了整齐的着装之外,很重要的素质就是执法的技巧和规范。城管也统一穿着装,但跟警察相比总有差距。通过培训比较容易改善城管队员外在的行为举止,而内秀的提升则没那么简单,要花些心思。
行行有门道,城管执法对象不同于警察,技术细节肯定有差别。除了同行交流之外,亦需要引入外脑,有时候旁观者清,尤其是公众形象的问题上。最好的培训不是灌输,而是互动交流,尤其是城管这种还不太成熟的行当。不妨从录像档案中整理出几个典型案例,请外人一起来点评得失。
公众形象在古代属于名的范畴。“功名”二字现在往往当成贬义词,古代不是这样。《三字经》就有“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的说法。功与名的协调统一大有学问,需要内在个人素质和外界政治环境相配合,最根本的功夫或不在城管身上。(余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