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事业单位“无痛改革” 收回编制956个
减少机构140个 收回编制956个 至今无1人上访
佛山事业单位“无痛改革”
这一次,磕磕绊绊10多年的事业单位改革终于在全国拉起大幕——1个月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出台1年之后由新华社全文发布。此举被解读为:改革路径和时间表逐步清晰。
就在各地积极酝酿实施改革的时候,敏感的媒体发现,广东省佛山市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早在4年前就悄然破冰,并于2011年年底以“减少机构140个,收回编制965名”的成果收官,基本实现了事业单位“政府归政府,公益归公益,市场归市场”的改革预期。
更让人惊叹的是,尽管分类改革任务艰巨复杂,但佛山市改革过程“无1人上访”,实现了震荡较小的平稳过渡。时至今日,虽然还不能对佛山事业单位改革盖棺定论,但其“无痛改革”的样本意义已赢得各界关注。
最难啃的硬骨头
因为涉及4000万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伴随诸多部门的利益博弈,自1992年中央首次提出改革之后的10多年里,事业单位改革多次箭在弦上,又屡屡引而不发。
在一些参与论证的专家看来,改革的最大难处是动力不足。“事业编制”好处颇多:他们和公务员一样有行政级别;他们退休后按工资比例拿退休工资,数额高于社保支付的养老金;他们捧着只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如此丰厚的奶酪,谁愿意动?
“现在改革要做的,就是将传统事业单位按职能重新分类定性,政府的归政府,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佛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毛乐萍说,“所以,分类是要攻克的第一个堡垒,也是这轮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
“划归行政机关的好办,要划成企业的工作比较难,但分类改革中博弈最厉害的,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二次划分。”毛乐萍介绍说,新公益类事业单位中,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被划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政府全埋单;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被划为公益二类,政府部分埋单,其余部分自己筹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被划分为公益三类,虽然也能享受一定政府购买服务的贴补,但自收自支,未来有可能要转为企业。
“自己的单位能不能保留事业单位,留住了划为哪类,都是当时最热的话题。”佛山市编办机构编制科科长黄贵邵清晰地记得,改革方案讨论期间,办公室门庭若市,探消息的,打招呼的,络绎不绝。
佛山原来有4个要素交易中心,按方案要整合为一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原来机构都有自己的正副职,而整合之后,只能设一正三副,谁留谁去?当时所涉及单位的干部人心惶惶,没几个能睡得着觉。
对普通职工来说,他们最担心的是未来的待遇保障。如果新机构不再有拨款,吃饭问题怎么办?将被划成企业的则担心,退休后是拿退休工资还是低得多的养老金?那些要撤并单位的员工更是焦虑,甚至有退休职工到编办来询问:“将来我们的关系放在哪儿?”
除此之外,改革的压力还来自事业单位的“婆婆”们。作为上级主管单位,“婆婆”都愿意膝下“枝繁叶茂”,都不希望自己管辖的单位被企业化,或被撤并。
“就压力来讲,‘婆婆’们是最难缠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都是实权部门,理由看起来也很充分,要么说自己的儿孙部门与中央部委是一脉相承;要么就打专业牌,强调自己专业性强,无法取代。“那段时间干得真是很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