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事业单位“无痛改革” 收回编制956个(3)
初衷与遗留
“事业单位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而是理清职能、整合资源,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壮大”,佛山方案这样来阐释改革的初衷。
理解了这个初衷,也就理解了佛山改革的一些奇特现象。
在很多人看来,邹璐蔚是改革的受益者。别人的单位是被撤销或转企,而她的单位居然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变为财政埋单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改革前,邹璐蔚是原佛山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负责人。当时,全市还有土地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服务中心等多个要素交易中心,分别隶属建设局、国土局、卫生局,除了政府采购中心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外,其他3家都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毛乐萍回忆说,在设计方案时,有关部门曾提出,这些交易中心的状况不符合“管办分离、职责分开”的要求,不利于预防招标采购中的腐败现象。再有,如果自收自支,有创收的压力,在许多问题上或许会屈服于经济利益。
经过多轮调研,编办提出了最后方案,把各个要素交易中心从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建一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直接隶属于佛山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更重要的举措是,新的交易中心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事业编制32名。
除了破除旧体制,改革更核心的内容是观念更新。毛乐萍说,这次改革,佛山不仅要调整旧机构,还要打破传统建机构养人员办事情的方式,树立“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的观念。
“有些即便是公共服务,也不再设机构了。”毛乐萍说,今后佛山将采用政府保障、项目拨付、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公共事业。她举例说,医院也承担了一部分公益职能,如抗洪抢险救灾等,“我们按所需的公共服务来核定其公共服务岗位,假如是50个岗位,我们就将这50个岗位的经费拨给医院,再由医院进行二次分配。”但毛乐萍也坦承,改革后,政府与新事业单位如何相处、新事业单位怎样生存、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公益职能是需要摸索的新课题。
有人认为,佛山改革在许多地方不是很彻底。比如,几乎所有的事业单位都保留了行政级别。对此,佛山市也有自己的态度,妥协是为了减少痛感,毕竟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在一次改革中全部解决。(记者 刘世昕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