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保改革渐进深水区 旧矛盾未解新矛盾凸显
社保十年: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社会十年”系列报道之一
开栏话: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格局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可以说,最近十年,是社会建设提速、社会进步更加显著的十年。
十年间, “发现社会、发育社会、发展社会”亮点纷呈。半月谈编辑部特辟“迎接十八大”专栏,以“社会十年”为主线,分别从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社会融入、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社会心态等多个视角切入,连续策划刊发系列报道,在盘点成就中获得启示,在回顾经验中前瞻未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保障也从最初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逐步转变为打造和谐社会的基石。过去十年,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百姓获益最多的时期。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缩影,也是我国改革的核心成果之一。回望十年社保之路,可谓“成就很大,挑战不少”。十年后的今天,历史已然站在新的起点,形势业已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保障机制的推陈出新再次彰显了各级决策者的魄力和决心。
国企改制困局“逼”出社会保障蓝图
今年56岁的张静是东北某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回忆起10多年前的那场国企改革大潮,她仍然印象深刻。“国企改制、职工下岗、买断工龄,随之而来的养老、医保‘拉锯战’愈演愈烈。”张静说,那一时期,由职工安置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此起彼伏,下岗工人围堵厂区讨要说法,老职工上访、堵路几乎成为一些老工业城市独特的“年代印记”。
为破解国有企业转轨带来的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迎难攀登。“社会保障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保障政策涉及每一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必须要围绕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进行顶层设计,而这种顶层设计最终体现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复旦大学教授高国希表示。
在国企改制的重压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保障规律和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志向更加高远。围绕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政府提出了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
此后,我国社会保障建设跨入了城乡统筹、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先后启动;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完善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制度;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出台实施,开启全国统筹之门;颁布实施社会保险法,修订工伤保险条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跨入法制化进程。
十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涵盖政府主导的基本保障、企业提供的补充辅助、商业保险和慈善事业等在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继续发展,国家、市场、企业、个人的保障责任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从单位职工扩展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从城镇扩展到农村……一张始于危机、蕴满生机的社会保障网日渐清晰。
“通过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保改革完成了从旧体系向新体系转型的艰巨任务,其中包括国民社会保障观念的转换、从计划经济时代社保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郑功成教授如此评价我国社保发展成果。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国家对民众承担的保障责任因分配格局调整和财政收入占比下降呈弱化态势,那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政府财力的逐步增强,当前国家开始重新强化对公民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职能。
高国希说,如今的保障体系不是对计划体制下“大锅饭”福利的回归,而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国家、社会、单位、个人权责清晰的新型社会保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