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保改革渐进深水区 旧矛盾未解新矛盾凸显(2)
打造全球最大“无忧网” 打消国人“后半生焦虑”
有人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懂得居安思危的民族,在这样一个具有极强忧患意识的国度,推进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尤为紧迫。然而,十年前的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缺少社会保障的国家之一;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发生了显著变化。
由于缺少社会保障,一段时期以来,不管有钱没钱,国人总是对生活充满不安全感,焦虑症几乎成为我国各阶层的通病。“50岁之前靠双手,50岁以后靠老天”的担忧折磨着人们的神经。
群众的感受正是国家决策者的关切所在。2002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制度建设,并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
“短短的十年间,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回顾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
快70岁的贾银兰是南京市白下区马府街社区“义工”,打扫公共卫生、挨家入户核对户口时总能见到她。“因为社会保障做得好,老而无忧,才有余力继续发光发热。”贾银兰告诉半月谈记者。
徐州市退休职工汪家琪对此感受颇深,1994年就提前退休的她当时每月只拿300多元钱。“从那会儿到2002年,退休金几乎没增加过,2002年才拿400多块钱;就是最近这十年,每年都增加退休工资,现在我每个月能拿到将近1700块钱了。”汪家琪说。
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到去年末,我国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84亿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4.73亿人。
全国有8.32亿农民参加新农合,13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与城镇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平衡,“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如今,随着社保范围的扩大和待遇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走出“为后半辈子发愁”的阴影。2004年7月间,贾银兰突发心肌缺血,住了34天医院,医疗费花掉6000多元。
她说,因为有医保,自己只付了1/3。汪家琪的丈夫2005年患了重病,从手术、放化疗到术后跟踪稳定病情,十多万的费用大部分通过医保的大病保险得以解决。汪家琪说:“幸亏有大病医保,不然生这一场病真要倾家荡产。”
“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胡晓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