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网友称弹性延迟退休年龄或成部分人恋权恋官借口(2)

2012年06月11日 14:5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意见对垒:人寿有限Vs 养老金缺口巨大

  观点一:延迟一年减支200亿 现行养老金收支难以为继

  据专家意见,延迟养老金领取时间因为使得缴费年限增加,一个直接后果是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将上浮,对于许多缴费额度较低的人来说是有利的。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就分析,按现在养老金收支状况,一位50岁退休的女职工只能拿到相当于就业时40%的工资,且仅能维持15年,按国际惯例,这会使其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据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对于缓解养老金缺口而言,“晚退”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一招。

  观点二:平均寿命追不上养老金延迟的速度

  许多网友质疑,这一延期客观上更会使得很多人拿不到本属于自己所缴的养老金。网友“自由的活动房”说:“当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就七十来岁,规定68岁领取,恐怕有的人交了一辈子社保最终只能领冥币了!”网友“肖锋”则叹息:“就现在的5个养1个都亏,以后抚养系数变成2:1可如何养老呢?”

  网友“黄花隐者”则以自己所在的城市西安为例,算了一笔详细的帐:“现在西安市退休职工平均领取的养老金大约在1200元,高于西安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但不到两倍。流动人员养老金每月交费是最低工资的68.52%。按这个比例,假如一个人20岁开始缴费,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那他要交40年×68.52%=27.408年的最低工资。假如他活到80岁,领20年的最低工资,多交7.408年的最低工资哪里去了呢?何况存了40年的钱,产生的利息呢?”

  这位网友认为,目前的养老金制度已经使很多人直到去世也无法领完缴纳的钱,如果还要再推迟退休年龄或延迟领养老金,“岂不是又要多交五年的钱,少领五年的钱,相当于多贡献出十年?”

  意见对垒:退休双轨制vs 社保制度改革

  观点一:取消退休双轨制才是大势所趋

  6月7日,环球时报发表评论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计划生育使缴纳养老金人数相应下降,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大变化,都使得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成为必然趋势。让我们从容迎接推迟退休的时代。

  不少专家也表示,延迟领取养老金很大程度上是大势所趋。对此,有网友表示,“应该先解决50岁职工下岗问题,再谈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问题。”。网友“肥水养花”质问:“为什么不说取消退休双轨制是大势所趋?”网友“李蒙记者”也说:“为什么不先改革双轨制呢?为何总要老百姓做冤大头?”

  网友“中国微生物”分析说:“国家该做的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一同缴纳社保金,公务员由国家交,企业由企业交,原国家给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钱,拿来补贴社保基金,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工人日报发表评论说: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不料公众不满情绪被瞬间点燃。究其根源,在养老双轨制没有打破的今天,很差钱的养老金背后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8%的费率是全世界最高的费率,但8成以上补贴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因此,当养老金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公两个难题一同来临时,由于后者与收入差距形成的负面公众情绪叠加,更为当下社会关注。

  观点二:整个社保基金需要改革

  有评论建议,将财政收入用于加大养老金投入,大力缩减“三公”消费,提升养老金基本起征点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都有利于解决现在养老金体系面临的种种问题,完善中国养老制度当本着公平正义原则推进,“该走出谁设计、谁受益的误区了。”

  经济学家郎咸平也针对此事发表了意见:“我们现在是在用年轻人交的养老金去补老年人的支出,玩的就是一个“庞氏游戏”,就是拿后面的钱补前面的,等到前面的退休金都被拿光了,并且现在的年轻人也退休了,就没钱了。”

  郎咸平建议,最好对整个社保基金进行改革,最起码每个人有一个不可挪用的独立账户,让每个老百姓都知道自己存有多少钱。“这是一切问题的开始,之后我们再慢慢规范和管理。当然,个人也要养成投资理财的好习惯,通过多种理财工具和产品,丰富自己的投资手段,在社保之外,自己动手为养老做好准备。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够像温总理讲得那样,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记者 刘茸)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