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靠自主创新实现飞天梦想
视频:神舟九号载人飞船700秒成功发射全过程 来源:CCTV新闻
中新网6月16日电 今日傍晚,神舟九号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成功发射升空,中国实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大幕已经拉开。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之际,航天人再度吹响建设自己的空间站的前进号角。
载人航天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的又一重大工程,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的空间站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威望作出重要贡献。
遥想当年,中国人只能羡慕拥有载人空间站的美国、俄罗斯,几代人的飞天梦想还在酝酿;时至今日,中国的载人航天虽然白手起家,却飞出了震惊世界的速度,发出了闪耀太空的星光。
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
1986年,中国科技界迎来了一个温暖的“春天”。
1986年3月,中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撰写《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并呈送给邓小平。
两天之后,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著名的“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100亿元专款,其中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逐渐形成了共识:中国要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上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会议,审议中国发展载人航天问题。在听取了专家汇报后,江泽民说,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载人航天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要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
“我们完全拥护中央的决定。”时任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的表态,简短而又坚决。虽然干的是科研活儿,但中国航天人的思想作风一直与军人无异。
“中国人飞天梦想得以实现是在现代,是在改革开放的盛世,是在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过程中。能够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的老中青三代,都非常幸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激动地说。
此次会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工程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光荣的梦想一直在延续
中国这艘在改革开放洪流中前行的巨舰,开启了一条奔向太空的新航路。
从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2011年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完成,“神舟”八度飞天,每发射一次就前进一步,中国的载人航天“飞”出了一道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发展轨迹。
与其他航天大国相比,中国的工业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水平甚至单项技术都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通过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航天系统工程的综合集成,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既是中国航天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载人航天工程提供给全社会的宝贵财富。
就在神舟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结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欣喜之余,依旧强调:“现阶段,中国载人航天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突破载人交会对接技术,为建立空间实验室做进一步准备。”
对于勇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来说,任何眼前的成绩,都不能让他们放慢奔跑的脚步。在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和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的8次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开始集中力量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手控交会对接技术,为实施第三步战略任务做准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张建启说:“‘天宫一号’的发射无疑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步骤,它是为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后续任务,并为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作为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先后与“神八”、“神九”、“神十”进行对接,只有3次对接成功,第二步战略目标才算全部达到。
“神舟九号”是中国首次实施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飞船。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手动交会对接试验,对工程及相关技术考验性更大。
任务虽然艰巨,但中国航天人厉兵秣马,迅速将“思想统一到首战必胜上,行动落实到万无一失上”,光荣的梦想还在延续。
“我们要靠自主创新来实现”
2012年,中国航天任务最重的一年,也将是载入中国航天辉煌史册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要完成21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更是举世瞩目,重中之重。为了确保圆满完成任务,航天科技集团交会对接任务领导小组和任务指挥部应运而生,马兴瑞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这项技术也是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和组装大型空间站,乃至载人登月的关键技术。”马兴瑞表示。正因如此,交会对接技术与载人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并称载人航天领域的三大基本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飞船原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技术顾问戚发轫解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则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
通俗地讲,2011年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实质就是:“天宫一号”以8公里/秒的速度在飞,“神舟八号”追上去,然后两者连接在一起,不仅严丝合缝,还要把液、电、气通上。曾有专家说,这就好像上面放了一根针,底下用一根线,差了几百公里,最后要拿那个线去穿过那个针眼,非常困难。
在此之前,美、俄两国已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多次进行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其对接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美国和前苏联早期在实施航天器交会对接任务时,都有故障发生,造成任务失败,甚至导致航天员伤亡。
再难的问题,也有办法克服。“这项技术,我们要靠自主创新来实现。”马兴瑞的话中透露出航天人强大的自信。
透过这份自信,让人看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带动工程研制、建设的整体跃升;更让人看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始终把质量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一直狠抓质量管理和风险识别控制。
研制队伍的能力和作风,是保证航天工程任务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在那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施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关键岗位人员的能力培养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
“什么是载人航天意识?”“如何在工作中发扬载人航天意识,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就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院、厂所开始频频出现。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对研制人员开展了航天产品工程专项培训工作。研制队伍无论是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还是工作水平和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
作为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第一战,“天宫一号”的发射飞行存在诸多特点和难点,比如技术要求高、关键技术多、管理模式新、任务要求高等。但正是有了一支研制“铁军”,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
2011年11月3日1点36分,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上,中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遥相呼应、逐渐靠近、紧紧相拥,最终“深情一吻”,令持续了30多天的交会对接“大戏”达到高潮。
至此,中国已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向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年的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后,中国将向空间站更进一步。
筑起中国的“太空家园”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设空间站到底有多重要?
从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空间站阶段无法回避。“它是人类向深空进军的重要试验平台,许多关键技术需要在空间站进行验证。同时,空间站也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造福地球的重要平台。”王永志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曾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其中,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由此可见,空间站潜在的技术突破和可能取得的重大实用价值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建造空间站是通向未来更高更远目标的必由之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说。
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尚未成为国际空间站(ISS)的成员国,但随着“天宫一号”的发射和未来空间实验室设想的不断实现,中国将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空间站的活动。正如美国宇航局专家詹姆斯•奥伯格所言,中国载人航天的飞速发展,不仅证明高科技水平日趋提高,也将使其获得与国际空间站完全合作的机会。
放眼未来,中国建设载人空间站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这项工程的启动,直接推动了新一代长征五号大推力运载火箭等新兴航天项目的发展。待到中国在2020年前后建成一个60吨级的载人空间站后,还会开展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在轨照料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活动。
神舟九号飞船已经飞天,历经56年跨越式发展的中国航天,又向载人空间站时代迈进了一大步。未来,航天人还要箭指苍穹,筑起中国的“太空家园”。(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