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长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八大政策引导方向(2)
全面迎接新挑战
《瞭望》:与以前比,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变化?
万钢:一是科技体制改革孕育、催生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关村迎来第一批创业者。1988年,中办调研组提出了兴办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高新区建设启动。从中关村到我国第一个高新区,再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始终是强大的动力。
二是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培育、发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全国已发展了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896家。优秀毕业企业2万多家,在孵企业5万多家;创业团队人数近118万人,吸引留学回国人员1.6万余人。
三是高新区等聚集、壮大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需要创新集群提供局部优化的发展环境,高新区的发展也需要大批具有旺盛活力的中小企业。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国家高新区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2万家,占区内企业总数的94%;2011年8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3.1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74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12.4%;国家高新区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的50%。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在引导政策上,基本覆盖了中小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各个环节,涉及投融资、人才等多个方面。在社会和服务机构的支持上,包括孵化器、加速器、聚集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在市场的支持上,私募基金、市场创投基金、企业债券等市场化工具不断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瞭望》:新阶段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万钢: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知识技术密集、绿色、低碳、可持续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我国面临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双重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必须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包括经济的结构问题、能源环境资源的刚性约束问题等。解决好这些问题,科技必须更好地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
一是产品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衔接已经成为迫切而重大的需求,需要产学研和大中小企业的紧密协同创新;二是产品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安全程度、降低环境成本等已成为企业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三是产品创新的模块化特征更加明显。发展园区经济和集群经济、加强产业链的建设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现象;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总体来看,当前国际上的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交汇,使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难得的机遇期。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就可以赢得创新发展的先机。反之,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八大政策引导方向
《瞭望》:未来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上,将有哪些政策措施?
万钢:下一步,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八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在投融资方面,把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突破口。新阶段,我们将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科技金融等工作,进一步推进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贷款担保(质押担保)、非上市公司场外交易、创业板等的发展,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全过程的投融资支持,努力把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引导到科技创新上来。
第二,在研发资助方面,加强财政资金的引导,用好国家科技计划这个杠杆。火炬、星火、新产品研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要重点针对研发、中试和成果转化等环节加强支持,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
第三,在孵化体系和创新集群建设方面,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包括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大力发展创新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第四,在税收政策方面,在中小企业结构性减税、增值税转型等领域,更多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要。落实好已有的税收政策,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教育经费税前扣除、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
第五,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协作,积极推动规范企业间的商业行为。当前,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要提高产品和服务诚信、供应期的保障诚信等;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支付诚信、订单诚信等。
第六,在完善人才结构方面,创新人才发展机制,解决科技人员后顾之忧,加强创业辅导,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和服务企业。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人才结构问题,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积极性,支持中小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
第七,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构建产学研、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政策支持体系,从新产品应用、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收益分配、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社会保障等角度全面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引导支持。
第八,在国际合作方面,既要支持大型企业依靠技术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也要积极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们将把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国际合作作为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重视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合作提供咨询服务。□王仁贵 牟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