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络渐成草根之怒发布场 弱势群体获一边倒同情

2012年07月03日 07:3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网络渐成草根之怒发布场弱势群体获一边倒同情
制图:李瑞宁

  “罗宾汉情结”的巨大能量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中社会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找到适应这种规律的智慧、有效、能够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管理方法

  有这样一种社会心态,可以从以下不同事件中呈现出来。

  今年5月4日,有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帖称“石桥铺惊现‘我爸是李刚’,奥迪哥暴打摩的仔被围”。重庆涪陵区新闻办抓住网友质疑的重点——“渝G·FF×××奥迪车是重庆市涪陵区某官员的车”进行回应,及时公布车辆车主相关信息,证明网友的猜测是不准确的。

  5月21日,有网友发帖称“洛阳市人防办、浙江温州商会雇黑殴打过路百姓,强断数万百姓出路”。洛阳市人防办针对网友反映的问题,经调查后跟帖回应:“发生纠纷是因为当时有不明身份人员破坏围栏设施,阻挠正常施工,致使大量群众围观。据调查,施工方并没有雇佣社会闲散人员,更没有组织所谓的‘地下出警队’,也没有围殴过路妇女和公安民警,现场没有发生任何直接冲突。该地段安装有多处摄像监控设施,可根据监控录像查清事实”。

  上述帖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网民在未了解事件真相前,往往一边倒地站在弱势群体一方。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罗宾汉情结”。

  草根网民深刻影响网络语境

  “罗宾汉情结”根植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侠盗式人物。他武艺出众、机智勇敢,是一位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绿林英雄。在英国阿尔斯特大学进修的新媒体研究学者赖龙威分析,西方文明中有个根深蒂固的“罗宾汉情结”,也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扶弱抑强的人文关怀。

  “罗宾汉情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最著名并广为流传的就是《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们。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智取生辰纲”之类的故事比比皆是,反映了草根阶层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在今日中国,“罗宾汉情结”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只要涉及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往往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一边倒站在弱势群体一方。新媒体时代,新闻跟帖、BBS以及微博等,常常成为草根之怒的发布场、“仇官”“仇富”情绪的宣泄口。农民工、城市下岗工人、摊贩、被强制拆迁的业主等,在网上往往得到一边倒的同情。

  一项研究显示,“劫富济贫”心理可能与生俱来,这就是“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游戏,用于研究“劫富济贫”心理。参与游戏的20个人被分成5组。游戏中,每个人都可以用减少自己的财富为代价,换取其他人财富的增加。数回合之后,产生了一个显著的格局:富人遭受了损失,而穷人得到了救助。实验发现,为求平等,人们愿意拿出自己的钱财。研究者指出,平等愿望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心理,它根植于我们许多社会行为当中。

  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了表达渠道,使人们追求平等公正的愿望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释放。数量庞大、无处不在的网民深刻改变了中国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模式,以草根网民为主的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而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态——即以中底层民众为主体的、大致呈金字塔形的结构,是网络舆论“罗宾汉情结”的基础,决定了这种情结存在的必然土壤。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高钢教授认为,用“罗宾汉情结”概括互联网上复杂的草根网民心态也许过于简单,可以肯定的是,在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中国公众知情范围不断扩大,表达空间不断拓展,监督权利不断加强,社会参与机会不断增多,公共协商机制不断完善。一个尊重公民权利地位、推动公民权利实现的社会建构更加清晰。

  网络产生大量“公民报道者”

  “罗宾汉情结”蕴含巨大的舆论能量

  “网络等新媒体对于底层民众获得更多的表达权、知情权有重要贡献,民众也有机会宣泄一些不满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预警,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也有利于群众情绪的平息,对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陈昌凤说。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认为,关怀和扶持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正,从来就是党和政府公共治理的努力方向。20世纪60年代有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汶川地震时中央领导人亲临废墟指挥救援。网民为弱势群体鼓与呼,与政府决策的着力点是一致的。还在上访的人是相信政府的,还在上网的人是相信法律的。关键是如何把互联网上的社情民意与政府的施政努力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奋发有为,避免不当作为和不作为。

  天涯社区总编辑胡彬认为,罗宾汉式的侠肠道骨、特立独行,有助于揭开真相,对促使事件朝着合理合法的方向发展发挥作用。

  近年来,中国草根网民形成了一股强大力量,通过搜索、微博等方式找出问题,挖掘真相,发布信息。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到今年年初的官员“艳照门”事件,一批涉及官员腐败等问题的案件通过网民的揭露浮出水面。如2008年“天价烟局长”周久耕的一张会议照片中的香烟,被网友发现价值昂贵,后经调查将之绳之以法;2010年,河北省一起车祸肇事者被曝一句“我爸是李刚”,尽管这句话可能出自某种特殊语境,但被解读为“官二代”公然挑衅草根民众,激起无数网友的愤慨和戏谑。这股力量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大量的“公民报道者”,他们以各种方式记录着周围发生的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并通过互联网迅速发布信息和评论。

  网络时代还颠覆了一些传统观念。“围观”一直被人诟病,而今却成为一种重要力量。围观把个体微弱的力量汇聚起来,把丑恶的东西暴露在阳光之下。如网民对云南躲猫猫案、杭州飙车案、“视频裸聊”主任的围观,都促使案件当事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表达民意、鞭笞腐败、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同时,“罗宾汉情结”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非理性甚至非法性,这不仅由于罗宾汉式“侠盗”行为本身的局限,也由于网络参与者媒介素养的缺失。

  胡彬认为,由于网络语境的多样化,网络发帖、微博转发的信息时常真假难辨,不少网民表现得也比较盲目,既缺乏是非观,也不追求真相和真理,只是围观、起哄、扔砖头而已。

  他举例说,2011年9月18日,高三学生马文聪打人撞人并高呼“我爸是市长”的新闻在网上广为流传。几天后,经过央视对真相的还原,“我爸是市长”只是一个谣言。这句子虚乌有的话被以讹传讹,引发了现场围堵和网络声势浩大的关注。

  无论谣言最初的传播者是希望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更好地帮助弱者、解决问题,还是仅仅出于对“官二代”、“富二代”群体的固有成见,都在事实上造成了对社会大众情绪心理和价值判断的严重误导。

  陈昌凤认为,确实有个案被放大,久而久之造成了概念化的“官民”关系,甚至有人会利用这种概念来“控制”舆论的方向。而网民在这样的事件中,时常被人为设置的框架牵着鼻子走。其中,包括网媒在内的部分媒体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网络助力中国社会文明进程

  “罗宾汉情结”对社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罗宾汉情结”的巨大能量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钢认为,社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中社会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并且找到适应这种规律的智慧、有效、能够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包括尊重人民的知情权,保证人民全面、及时、深刻地了解自身生存环境的全程信息,扩大民众对社会运行过程的深度参与,引导和组织民众在民主政治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2011年6月,有网友在天涯社区发表《致贵州省长的一封信》,指责当地公务员考试报名无透明度,办事效率低,对考生不负责任。贵州省长赵克志闻讯后,第一时间上网回帖。他感谢该网友对公务员招考工作的关心和监督,代表主管部门向广大考生表示歉意,并做出了坚决整改的郑重承诺。一夜之间,由考生大面积愤怒引发的危机顺利化解。

  “一个省长能做到的事,如果大批基层官员也能做到,必将对创新社会管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胡彬认为,对于网民“晒”出来的民生疾苦,相关部门要视如晴雨,及时反馈;对批评政府工作的网友言论,不妨襟怀坦诚,鼓励他们建言献策;对某些误解或来者不善的谣传,政府也有责任做出澄清。政府应当勇敢地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有了错不要紧,及时承担,特别是及时纠正,往往容易得到谅解和支持。

  “政府部门要用真诚的态度和确凿的事实重新树立形象,也要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一个被批评监督的位置上,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而在一个个事件中,最重要的是能在第一时间以公开的、准确的信息回应质疑,减少谣言带来的不良影响。”陈昌凤说。

  同时,民众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高钢认为,在公共信息提供和交流的空间里,探求真相,尊重事实,坚守正义,应该是文明社会主流网民的自觉行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不可缺少两种基本动力,一是科学的批判,二是积极的建设。批判,让社会告别虚伪、丑陋和罪恶;而建设,让社会走向进步、文明与和谐。

  高钢建议,国家应考虑尽快建立提高公民媒介素质的公共教育体系,让人民了解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公共信息传播,什么是公共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让互联网这一技术工具在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更为有效的作用。(记者 吴建群)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