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引争议 学者称政策不能一刀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官员近日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国家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言一出再次引发群众热议,而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近年来也一直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弹性退休制”是否势在必行?能否得到公众支持?又该如何实施?
中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是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即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而在制定这个政策时,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3.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口预期寿命提高,计划生育使得缴费人数相应下降等原因,已经使得延迟退休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谢明说:“实际上现行退休制度确实有一定的问题,包括有些单位搞内退、搞返聘,实际上也是对现行退休制度的一种冲击吧。养老金的缺口、人口老龄化这些挑战,生育率也在下降,人均寿命也在延长,这些条件对我们推迟退休年龄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全世界范围看,延迟退休年龄也是大势所趋。在全球170多个已建立并运行多年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正面临日益严重的支付危机。大多数国家也选择把法定退休年龄逐渐延长至65岁或67岁。随着居民医疗水平的提高,可工作的时间也大大提高,退休年龄延后势在必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制度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中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因此,“晚退”可说是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压力的“猛药”。也有其他专家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高级专业人员等“短缺”群体的作用,拓展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于女性,55岁正是一生事业的黄金期。这时强行让她们退休,不仅是对女性的歧视,也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虽然延迟退休年龄有许多益处,但也有不少人对这一说法存有质疑甚至反对。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国就业形势总体仍供大于求,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挤压岗位供给,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还有观点认为,每个人身体状况差异很大,是否延长退休或领取养老金年龄应根据自愿原则等等。
谢明认为,有分歧和观点的差异,实际上是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们利益诉求的差别。他建议在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通过听证或者其他一些形式让人们畅所欲言,进行观点交锋。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是一项直接涉及民生和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为了降低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震动,使政策效益得以最大化,谢明认为,政策应不以一刀切的实施为宜,而应采取弹性介入的自愿原则来推行;同时以可行优先的原则从现在起循序渐进推进。“我觉得现在不具备一刀切的条件,在有些行业进行渐进的调整是完全具备条件的。从发挥效率角度来讲,有些行业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聚集的单位,象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等,延长退休年龄能提高效率,能充分发挥这些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作用,挖掘这些人力资源的潜力,我觉得现在就需要做一些事情。我们的政策需要引导劳动者能够自觉延长退休年龄,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目前,人社部正在对退休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在总结国内外一些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论证,随着社会共识逐步增多,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记者 于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