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拟破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激发创新活力 支撑跨越发展
--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综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是一个创立仅6年的科研机构,短短6年来,它在新能源与新材料、云计算与物联网等领域成功孵化了6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
“先进院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为一体,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院长樊建平说。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走出了一条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路径。它的实践正是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从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到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我国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科技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我国原有科技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下,其突出特点是科技资源集中在政府所属独立科研院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其弊端日益突出。
科技和经济“两张皮”、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与分散重复并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一个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体制机制亟待建立。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开展科研院所结构调整试点,推动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要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随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科技要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上世纪末以来,全国1300多家科研院所陆续完成企业化改制,从体制上走出了产业类院所游离于经济主战场之外的困境。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分类改革也积极推进,在用人、分配、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科技体制改革在优化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大大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科研院所走出“围墙”,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脊梁,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佳的“明星”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
通过深化改革,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尤其是企业“挑大梁”“唱主角”,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华为、大唐、海尔……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开始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统计显示,近两年,企业在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三分之二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
就像鱼儿离不了水,科技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国在金融、税收、政府采购、创新文化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同时着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积极培养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并在选才、引才、用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破除束缚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经过改革的洗礼,一家家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个个科技型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项项重大技术突破引领着全行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带来的活力和效益不断显现。
--我国科技资源总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8610亿元,增幅为2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居世界第三位。
--科研产出大幅增长,论文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七位,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2万件,增长27.4%,居世界第三位。
--重大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太空漫步、蛟龙潜海、超级计算机、铁基超导、高速铁路、超级杂交稻、基因测序等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佳音频传。
--围绕支撑传统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任务,科技有效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同时科技服务“三农”、惠及民生成效显著……
我国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科技发展中一些长期性、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科技资源投入效率还不高,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亟待改进,创新环境还不完善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仍将肩负重任,砥砺前行。(记者吴晶晶、顾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