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十六大以来中国发展历程述评:改革十年 中国探索

2012年07月09日 04:0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人们习惯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10年,称为新世纪新阶段。

  回望这10年的改革历程,不同的人可能给出不尽相同的评价。也许有人会说,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相比,这10年显得不那么轰轰烈烈,似乎少了一点“杀出一条血路”的激情,也少了一点“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

  然而,任何历史评价都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只有对这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有一个完整把握,才能对10年的改革进程得出准确认识:没有多少壮怀激烈,并不表示一马平川;没有多少惊涛骇浪,并不表示轻而易举。这10年,改革创新仍然是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于无声处,改革一步步深化,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10年改革不缺少攻坚克难的勇气

  ——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坚定不移深入推进的同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由“单兵突击”向“全面系统”转变,从释放潜在动力的层面向激活内在动力的层面转变

  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成了困扰小岗村的难题。

  近10年来,小岗村以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契机,开启了新一轮改革。不同的是,这一轮改革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村经济领域的改革,而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一系列改革尝试:建立农业合作社,成立互助资金,求解农村金融难题;集中规划农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行农村社区化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发挥农民自主权……今天的小岗村,已经成为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的新农村。

  小岗村的变迁,正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

  2004年,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发出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自此,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提出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政策措施:2004年起,我国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全面取消;2007年起,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国1.48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这里列举的,仅仅是10年来农村改革政策的一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其根本原因,正是新一轮农村改革释放出巨大活力。

  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攻坚期”,这是人们评说这10年改革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越来越呈现“全面性”和“系统性”特征。有人说得很直白:“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单兵突击”式的改革,在特殊历史时期曾收到奇效。但是,随着改革能量的持续释放,仍然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靠某一方面的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显然是不太可能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式”改革不行,“小修小补”的“碎片化”改革也不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如何推进?中央给出的思路:一是坚定不移,二是全面深化。就是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同时,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从浅层次的释放潜在动力向深层次的挖掘内在动力转变,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曾经面临这样的困惑:美国大片横扫全球,仅一部《泰坦尼克号》的海外收入就高达10亿美元,我们的电影年出口只有几百万美元;美国平均每部电影的拍摄成本,相当于我国电影全年的拍摄费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一家的年收入……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答案可能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体制一直没有理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这日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十六大以来,我们打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自2003年改革启动以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速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门讨论文化改革发展有关问题,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决定的方式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

  改革激发出巨大的文化生产力。2004年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都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高6个百分点。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1.94%提高到2.75%。

  新加坡《联合早报》这样评价:“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较不抢眼、较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

  有人说,最艰难的改革是对改革者自身的改革。

  这1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深化,始终随着时代主题的日益鲜明而不断深化。

  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建设、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政治体制改革朝着既定的目标有条不紊地深入推进,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不见多少惊天壮举,但每一步都扎实稳健,每一步都直击要害。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也就是这一年,行政许可法开始实施,与之相伴的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被认为是“政府自身的革命”,使得行政权力得到明显的监督和制约。截至2011年底,国务院分五批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各地区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总数的一半以上。

  “中国探索”不缺少只争朝夕的紧迫,不缺少攻坚克难的勇气。就在今年,财税金融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又将重点突进。执政者清醒地认识到: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要靠改革;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靠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要靠改革。“有些问题早改比晚改好,否则积重难返”。

  10年改革看似平静却“惊心”

  ——新时期新阶段的改革,少了“斗争哲学”、“突击情结”,多了沉稳练达、科学理性。一方面,坚信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举措的协调性

  这是一条看似普通的新闻——

  从刚过去的7月1日起,北京市在友谊医院试点医药分开,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15%的药品加成,实行医事服务费制度。

  7月2日,实行“医药分开”后的首个工作日,在友谊医院门诊大厅,刚刚领完药的退休职工老程有些意外:“同样的药,一次就少花了几十元,药费便宜多了!”他患有糖尿病,平时开的一盒胰岛素注射剂需要315.2元,当天只花了274.1元。

  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中,这一条算不上显眼,也难以产生“轰动效应”。但是,这着实又是一条不该被忽视的新闻。推行“医药分开”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其间有矛盾、有争论,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北京友谊医院的试点,将对全国医改产生示范效应。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10年改革,固然有“全面取消农业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这样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影响的改革,但更多的,则是像北京友谊医院这样“起于微末”的改革。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改革,往往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而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改革,就其难度、深度和广度而言,恐怕丝毫不逊于前者,而其影响可能更加久远、更加深刻。因此,改革既需大智大勇,又需至纤至悉。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这10年“三农”领域的改革,不同于改革初期的以“破”为主,而是“破”与“立”相结合。这其实也是这个10年中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

  更重要的是,这10年的改革,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刚刚摆脱10年“文革”的桎梏,经济社会受到极大破坏,人们思稳定、盼发展、想致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更容易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于是,实行对外开放、开设经济特区、推行包产到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势不可挡地迅速展开,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新时期新阶段,改革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从经济上看,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11年更是达到5414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为继续推进改革提供了空前良好的基础。但是,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进入这一区间,也会出现经济增长停滞、收入差距拉大、失业增加、环境恶化等现象,亦即所谓的“拉美陷阱”。从社会环境上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各方面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和复杂,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和庞杂,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无疑又增添了新的变数。

【编辑:段红彪】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