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长万钢:构建更富效益和活力的科技体制
刚刚闭幕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通过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国深化改革的背景是什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记者就此专访了科技部部长万钢。
新一轮改革主要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记者:这次大会作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请您谈谈《意见》出台的背景?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万钢:研究起草《意见》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新部署。全面落实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需要构建更富效益和活力的科技体制。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对科技体制机制作出相应调整。我国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亟待提升。
《意见》从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阶段目标。还提出了一些量化指标,比如强调了2015年前实现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2.2%的目标和相关措施,提出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要从目前的0.93%提高到1.5%,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等。
新的改革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记者:为什么要强调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这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吗?
万钢: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中处于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这也是国际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着力发挥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的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聚集,使企业全面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记者:《意见》提出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变以论文、项目、经费、专利论人才的做法,有何具体措施实现这项改革?
万钢:良好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的关键措施。
在评价方面,《意见》提出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意见》还提出要开展科技项目标准化评价和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评价试点,完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制度。加强对科技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转化的后评估。
在奖励方面,提出建立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提高奖励质量,减少数量,适当延长报奖成果的应用年限。重点奖励科技人才,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导向。
新的改革方案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记者:作为科技部负责人,您对深化改革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科技资源共享?
万钢:加快科技改革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科技部、科技界必须承担的使命。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
当前科技资源分散、封闭还比较严重,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意见》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具体措施有: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放科研设施的合理运行机制,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奖惩办法。
我们将建立和完善国家财政资金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查重机制和联合评议机制,防止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数据库和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并依法向社会开放。
记者:您认为此次深化改革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万钢:此次改革的核心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关键要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真正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意见》提出,要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
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落实和完善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考核措施,加强对不同行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核。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记者顾瑞珍、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