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媒体共话走转改经验 构建长效机制
中新网成都7月11日电(记者刘贤)由中国新闻社组织的“走转改”理论研讨会11日在成都温江区举行。本次会议力求对“走转改”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深化对“走转改”活动的理性认识,努力构建“走转改”活动的长效机制。在会上,中新社与《成都晚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四川媒体代表共同分享了开展“走转改”活动的经验。
中新社总编辑章新新在会上指出,在“走转改”活动开展过程中,作为主要从事对外报道业务的中新社,逐渐形成了六个“结合”的基本经验,即“走转改”与改进对外报道方式相结合,与重大对外报道选题相结合,与提高新闻采集能力相结合,与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相结合,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请(海外华文媒体)进来(回内地采访)”相结合。
《成都晚报》编委张旗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该报记者编辑在基层挂职村官、在街道办事处驻点采访、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以多种方式走基层,切实转作风、改文风的体会。
张旗还指出,有的年轻记者对改文风有误解,经常使用“有木有”等网络语言,以为这样做就是鲜活,实际上这是不符合新闻语言规范的。年轻记者更需在“走转改”活动中进行锤炼,了解“走转改”的精髓,新闻报道效果如何更取决于能否抓取更多、更生动的事实,语言则要更精练、更准确。《成都晚报》为此专门为记者编撰了采访手册,将各种报道要求进行细化。
《成都商报》编委何小梅表示,报社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走转改”活动,解决群众难题,完善评奖和采编规范等长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职业精神的报道队伍。
何小梅说,《成都商报》要求编委会成员必须亲自带队,采写稿件,并与年终考核挂钩。报社还将摄影技巧、标题制作等新闻实务编辑成集,供记者借鉴学习。
《华西都市报》编委周琪表示,报社将进一步深化对“走转改”活动的理性认识,构建有利于建立长效机制的采编体系,完成以一般基层体验式报道为主,到便民服务性报道为主,再到以发展性、建设性报道为主的提升过程,从而将“走转改”活动不断推向持久深入。(完)
>国内新闻精选:
![](http://i6.chinanews.com/2011/news/images/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