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已返回青岛 专家称其明年可能赴南海(图)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随着“向阳红09”船顺利返抵青岛,为期44天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也标志着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蛟龙号历时10年的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
今天上午8时许,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白色“向阳红09”船缓缓驶入港口,停靠青岛奥帆基地码头。欢迎仪式上,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向十所中小学校赠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取自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深海水样,向中小学生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据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本次海试蛟龙号共完成6次下潜试验,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刘峰:在这个实验过程当中,对313项潜水器和母船还有水面支持系统进行了一项不落的实验和验证,完成了全部预定目标。海试实现了中国载人深潜技术重大跨越,是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
根据目前国际上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发展趋势分析,蛟龙号在近两年可以维持深度和作业优势。专家呼吁,如何利用蛟龙号独特的7000米深海作业能力,使中国科学家早日跻身国际深海科学前沿,需要国家科学计划和相关计划的共同支持。
刘峰:明年我们初步地想,先在南海去做南海深部科学计划。我们在建议。这项计划就是要研究南海进化历史、研究南海环境对中国的影响。载人潜水器在这个领域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定点作业能力、精确取样能力,其它潜水器都无法做到。
整整44天的时间里,船上的工作人员在成功完成各种海试实验的同时也经历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那么44天里,他们基本生活是怎样的?蔬菜、水果、热水、空调能否保障呢?回到岸上,最让他们留恋的又是什么?为此,记者郭淼独家采访了“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崔维成以及随船报道女记者孙艳。
长达44天的海上航行,对蛟龙号随船记者孙艳来说,绝对是终身难忘的经历,尽管带足了100倍的防晒霜,也备好了几十罐的辣椒酱,但船上的生活还是有点在意料之外。
孙艳:吃的能保证,但仅仅是能保证,一个月之后我们就连新鲜蔬菜就没有了,想吃新鲜水果也是奢望。慢慢的淡水也没有了,我们只能喝海上的淡化水。皮肤变得粗糙,口腔溃疡一直没离开过我。
虽说船上的生活少了陆地上的舒适,但真正离开蛟龙的时候,孙艳还是难掩内心的不舍。而与孙艳的感受不同的是,这些看来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蛟龙”号所属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 702研究所所长、副总设计师崔维成眼中,却是最为让他留恋的。
崔维成:很充实,而且早上走半小时,晚上走半小时,有时在健身房锻炼一刻钟。我上岸之后没什么感觉,不像有些人还会在陆地上也有摇晃的感觉。在船上和路上最大区别是,我们在船上效率很高,这样一种工作氛围,我非常留恋。
崔维成还透露,这次“蛟龙”号海试不仅带回了深海水样、沉积物样本,还采集回来几个小地壳片、2个海参,并且发现了11种新的海洋物种,绘制出的海底地貌图由过去的米级缩减到厘米级。目前蛟龙明年的工作已经安排妥当。(记者周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