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民间慈善外援反超境外捐助 捐款流向领域失衡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7月23日 07:50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三报告解读中国公益现状

  7月12日至14日,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下称“慈展会”)在深圳召开,除544家参展方对自己的公益项目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外,多项公益领域的研究报告也在展会期间陆续发布,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现状从报告中可见一斑。

  慈善蓝皮书

  “最需要领域”获捐不足

  7月13日,2012《慈善蓝皮书》在深圳慈展会上发布,蓝皮书分析显示,中国的民间外援预计将超出境外捐助,这标志着中国从捐赠入超国转型为出超国,而同时,国内捐款的流向领域仍存在失衡,最需要领域明显获捐不足。

  民间外援超过境外捐助

  长期以来,中国在民间捐赠方面一直是入超国,即民间接受境外捐赠数量大于向境外捐赠的数量。2011年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据蓝皮书显示,2011年度我国境内对外捐赠与2010年民间外援相比,增幅为2%。以日本地震为主,中国各界为日本地震灾区的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捐赠近9亿元。中国民间外援正在超出境外捐助,中国已经从捐赠的入超国转型为出超国。

  “最需要领域”获捐不足

  蓝皮书显示,虽然2011年中国捐赠总量达到845亿,保持了自2007年以来稳步发展的态势,但在每个领域的捐赠结构中仍存在非常明显的失衡,许多需要得到社会资源的领域获捐数量严重不足。

  在全年获捐最多的教育领域,2011年流向职业教育的捐赠有9906万元,仅占教育行业捐赠总额的1%;而在扶贫与社会发展领域,流向社区发展的捐赠仅2400万元,所占比例不到1%;在公益慈善行业领域,流向支持公益组织建设和发展的捐赠所占比例不到3%。

  公益问责史无前例

  2011年,相当数量的中国社会精英开始对中国现存公益慈善的垄断体制、组织低效、宗旨不明、管理混乱、政府角色不清、监管缺失等问题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发问,慈善蓝皮书认为,这些社会问责,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公民意识已经开始群体觉醒。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表示,在我国慈善史上,从未有过这样数量众多且分量很重的密集性公益事件公众问责。而且,问责的都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巨型社会组织。

  立足于对2011年中国慈善状况的分析,蓝皮书预测,未来中国慈善捐赠可能从现在的百亿量级达到千亿量级,参与慈善的公民也将从少数人上升为数以亿计,中国的慈善必然突破预设的弥补公共财政不足的地位和角色。

  企业基金会

  每家平均两名专职人员

  7月13日,《中国企业基金会发展报告》(2012)在深圳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企业及企业家发起的非公募基金会为285家,占非公募基金会总量的22.3%,平均每家有全职工作人员两人,捐款投入最大领域为教育项目,2010年全年为1.9亿多元。最关注教育投资收入低

  报告发现,每家基金会的领域平均在2个以上,其中,在教育领域开展工作的企业基金会在数量上遥遥领先,其次是扶贫助困、安全救灾、医疗救助、公共服务、老年人、儿童,不足20家企业基金会涉及文化、环境、青少年、社区发展、卫生保健、残疾人、科学研究等领域。

  从收入来源上看,企业基金会92.31%的收入来自捐赠收入,而对于逐渐被基金会特别是非公募基金会看重的投资性收入,由企业及企业家发起的基金会却未表现出相当的力度,投资收入仅占到总收入的2.34%,低于非公募基金会4.39%的整体比例。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