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上天入海” 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提速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 题:科技发展“上天入海” 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提速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2012年6月,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页。
6月16日傍晚至29日上午,包括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在内,3名中国航天员乘坐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圆满完成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已经全面突破和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年来,已先后完整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三大基本技术,拥有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为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和“神九”飞天基本同步,中国“蛟龙”入海顺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进行7000米级海试,完成照相、摄像、采集海底水样等一系列深海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创造出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刷新了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这个夏天,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47年前所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词赋变成现实。
奥运盛会前夕,远在英伦的世界第二大综合性航展范堡罗航展上,参展的中国C919大型客机、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颇受瞩目。中国在按国际标准研制C919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飞机的过程中,开始形成面向全球的飞机产业链。
旨在“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的C919大型客机研制,目前已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并拥有中外订单280架,充分显示市场对中国大飞机的信心与认可;中国ARJ21新支线飞机研制完成研发试飞和部分符合性验证试飞,累计安全飞行2400多小时、近1100架次,目前已进入“冲刺”的适航审定试飞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探月工程已成功发射“嫦娥”一号、二号两颗月球探测卫星,圆满完成第一步“绕”月探测任务,“嫦娥”三号“落”月任务正稳步推进;中国北斗导航今年将完成亚太区域组网,并按计划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迈进;具有第四代核电技术安全特点的中国实验快堆则实现并网发电,中国实验快堆已经建成,钠冷快堆设计和研发能力初步形成。
如果说载人航天、绕月探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体现出“中国高度”,载人深潜技术发展体现了“中国深度”的话,那么,既能“上天”,又能“入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科学装置等作为系统工程,还能带动能源、材料、电子、信息等诸多行业产业进步并引领中国科技全面发展,则体现出“中国广度”。而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提速,展现的无疑是“中国速度”。
科技要创新,投入是基础。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从2006年的30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861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1.42%提升到1.83%。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召开会议,提出“向科学进军”,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十年“文革”结束后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让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使“科教兴国”成为中国治国方略;新世纪的首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则凸显“自主创新”主题。
两周前,中国举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第一次冠以“创新”之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强调,从现在起,到2020年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科技发展“上天入海”,并拥有高度、深度、广度和速度,必将助推中国早日成为创新型国家、由科技大国步入科技强国,这既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必要的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