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析中国对非合作新举措:照顾到双方关切利益

2012年07月23日 13:4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今后3年,中国政府将采取措施,在5个重点领域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盛夏的北京迎来火热的“非洲时间”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7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圆满举行。这是该论坛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召开的首届部长级会议。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多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50个论坛非洲成员国外交部长和主管对外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非盟委员会主席让·平、部分非洲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等济济一堂。

  “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以此为主题,本届会议全面评估2009年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落实情况,确定今后三年中非关系的蓝图,为中非合作描绘出新的前景。

  中非合作直面新形势

  成立于2000年的中非合作论坛标志着中非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组织编撰的《非洲发展报告2012》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包括中国和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发展势头持续增强,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中非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作为“新的发展机遇期”中非开展集体对话和务实合作的重要机制,论坛扮演了“推进器”的角色,有力地推动了中非关系的发展。

  特别是2006年召开的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立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非关系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上一届部长级会议于2009年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主题是“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的中非合作8项新举措,得到非洲国家积极响应。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则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日前撰文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方对非洲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遇的困难感同身受,尽管自身也面临很多困难,中方仍然认真落实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各项后续行动,增加援助,提供优惠性质贷款,免债,免关税,设立对非中小企业专项贷款,援建学校,医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技专家等举措全面落实。

  外交部副部长翟隽12日在外交部“蓝厅论坛”上总结说,当前中非关系发展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非政治关系全面发展,二是中非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三是中非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不断扩大,四是中非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这些成果的取得,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北非变局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来之不易。

  中非合作论坛专家之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友法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指出,中非合作论坛是凝聚中非合作关系和发展共识的平台、共谋发展战略的平台、共谋国际发展空间的平台、就中非关系发展进行宏观决策的平台和交流治国理政经验的平台。

  他认为,在第二个十年的关节点上,借助这一重要平台,中非回顾双方的合作进程、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三年中非关系发展描绘蓝图,加强经济、安全和民间等领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对今后中非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今后3年,中国政府将采取措施,在5个重点领域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刘友法评论说,这5项新举措针对了新形势下中非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包括可持续发展这一“硬道理”、人文合作这一“软基础”以及和平、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保障”,照顾到了双方的关切和利益。

  中非合作更重全局

  对这5项新举措,受访专家评论认为,除继续加强中非经贸领域合作,也把合作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同时积极拓展双方在和平、安全、人文领域的合作,使中非各领域合作更加全面和平衡。

  刘友法指出,新举措有四大亮点,一是扩大投资融资领域合作,为中非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解决了资金这一瓶颈问题;二是同非方建立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重点支持和推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非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有助于非洲的和平与稳定;四是强调增进中非民间友好和人文合作,有利于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形成中非关系发展的合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明认为,中国对非合作的各个领域是一个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应站在中国对非政策,乃至外交和发展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对非工作要有全局观并注重整体性。

  他认为,论坛机制启动后,中国发展对非关系政策目标是明确的,中非合作的发展态势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但中非发展各个领域并不平衡,经贸突出,在人文和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相对滞后。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访问时,张宏明评论说,5项新举措针对性较强,特别强调加强人文交流、对非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和安全合作,表明中国出台的举措更多考虑到非洲国家需求和愿望,对中非合作各领域发展将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他强调说,在中非合作中,中国应多考虑非洲国家的利益,主动、适度让利,这有利于中非关系持续向好发展。

  张宏明认为,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和中非合作的首要问题,加强对非基础设施方面投资的措施很及时,能够增强非洲国家发展的后劲,也将推进中非合作。

  加强安全合作也非常重要,出席了本次部长级会议的张宏明说,与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也特别强调希望中国加大对非洲和平、稳定、安全的参与和维护。

  鉴于安全问题关系到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和经济安全,张宏明建议,中国今后还可针对非洲局部地区和一些国家,加强常态化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为中非合作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刘友法也认为,本次论坛上,非洲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都指出,非洲在政治安全领域面临空前挑战,非洲团结、合作、稳定受到影响,因此,中非在安全上的合作非常及时和有必要。

  国之交在民相亲。刘友法对本刊指出,中非人文合作是中非关系的“软基础”,中非关系发展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扩大合作参与主体。

  他认为,非洲不少国家受西方影响非常深,尤其是年轻一代受西方教育,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上接近西方,中非要找到更多观念和价值观的凝聚点和对接点,协调彼此对不同问题的看法,这需要双方各界人士的深入对话与交流,尤其要寄希望于年轻一代。

  张宏明认为,中非关系中的许多问题虽然更多地反映在经贸层面,但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人文交流的滞后或缺失,在中国“走进非洲”的进程中,人文合作将是日益重要的一个领域。

  中非合作着眼长远

  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指出,当前中非关系取得很好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也给中非关系带来了严峻挑战。

  他认为,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随着中非合作领域的拓展、规模的扩大、参与人员的不断增加,中非合作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二是中非合作实际上发展很好,但在国际上面临不少的质疑、指责、攻击,甚至是污蔑和抹黑;三是中非合作论坛目前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论坛下一步怎么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论坛框架下中非各领域合作,还需要不断创新。

  在刘友法看来,中非合作论坛不是一个“临时俱乐部”,确实应着眼长远,认清形势,应对挑战,不断创新。

  他认为,今后应加强中非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与协调、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的完善以及人文交流与合作这5个方面,以提升合作的水平。

  《非洲发展报告2012》建议,中方可继续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不断提升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水平:一是大力弘扬中非传统友谊这一中非战略互信的基础和中非关系发展的原动力,进一步密切同非洲国家的高层往来和对话沟通,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二是密切中非双方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配合,继续加强中非之间在涉及彼此重大和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相互支持,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继续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事务。

  三是着力提升中非经贸务实合作水平,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妥善解决中非经贸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升中非合作质量和水平,使非洲国家从合作中更多受益。

  四是大力拓展中非民间交流,继续推动双方的民间组织、学术机构、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等部门加强交流与合作,鼓励双方青年增进往来,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促进中非民间互动,让中非人民更多参与、积极推动中非合作。

  五是加强中非合作论坛建设,加强对论坛的战略规划和机制建设,拓宽论坛框架下中非合作领域,推出顺应时代要求、契合双方需要的合作举措,使论坛继续成为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非关系快速发展,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非洲面临的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此,张宏明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多方博弈,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将是一种常态,同时,大国在非洲的竞争态势仍是西强我弱,话语权主要掌握在西方手上。

  他认为,中国对非关系的原则和政策理念是不干涉内政,不同于冷战后西方以经援为杠杆压非洲政治改革的做法,因此来自西方的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指责不能成立,对此也无需过于理会。

  在他看来,中国今后应继续对在非洲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持包容、开放、不排他的态度,积极参与进去,才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减少国际阻力,同时也可分担国际风险。(记者皇甫平丽)

【编辑:阚枫】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