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西都市报:灾害无常,“短信预警”不应成短板

2012年07月24日 14:37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一场61年未遇的暴雨来袭,让北京深受涝灾。“弱不禁雨”,映照出城市排水设施的滞后、紧急救援的欠缺。试想一下,假若市民们在暴雨来之前,就能收到温馨提示:“暴雨将至,最好别出门”,是否能避免某些损失呢?

  7月22日,北京气象局表示,手机给市民发送预警信息尚有技术障碍,称北京人口特别集中,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如果接收到短信时灾害天气已经结束,预警也没有意义了”。

  对此说法,23日,北京三大电信营运商纷纷回应称,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北京移动称此前与市政府合作多次,北京气象局并未和其有合作。

  当“技术障碍说”邂逅了三大运营商的澄清,结局难免尴尬:“短信语境不可行”,或许到头来,被证明是一面之词,可信度存疑。你想想,既然垃圾短信能群发,发个紧急预报短信,果真就这么难?在这种类比推演下,公众的疑窦,难免在“不可为”还是“不愿为”上兜圈。

  按理说,为防御天灾,公共预防机制当做好“最坏预设”。不幸的是,暴雨突袭,暴露出公共治理中的疮痍。尽管喷涌的“暴雨微博”,现实里的相互搀扶,拼接成了爱心地图,人们跟受灾民众成了命运共同体,可感动归感动,暴雨“检举”的机制性漏洞,不可不修复。

  灾害预警,是对气象等灾害的前瞻性防御。尽管许多灾害,后果不可控,可紧急性的告知、提示,至少能让民众做临时准备,规避仓促应对,也减少损失。地震来前,“10秒语境”机制便是一种应急性的补救。在灾害频发的时下,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不可或缺。

  在信息平台渐次完善的当下,信息化预警,已成为防御天灾的必要措施。可在这场雨灾中,关键时刻,作为传播面最广的预警方式——短信预警却卡壳了。据了解,北京气象局除了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声讯电话等方式发布了暴雨、雷电和地质灾害预警外,仅向140多万人次发布了手机短信预警。逼仄的覆盖面,显然不尽如人意,也削弱了防灾效果。

  北京气象局将此归结为“技术障碍”,可技术壁垒,就这么难以攻克?而几大电信运营商的回应,似乎证伪了“技术障碍”。基于此,公众不免会心生猜疑:“技术障碍”,莫非又只是责任回避的幌子?至于“障碍”究竟是什么,对专业人士来说,辨识恐怕并无难度。

  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本就需要技术托底。跟电信运营商合作,让“短信语境”发挥效用,绝非多此一举。可北京气象局和运营商的“未有合作”,却让人忧心。灾害预警,跟短信告知的脱节,势必降低了民众的御灾信心和自救准备。

  灾害无常,“短信预警”不应成短板。未雨绸缪,雨来时才不致乱了方寸。在完善的预警措施下,民众才能以瞬时的喘息,来消减灾害突袭时的仓促无力;而防灾的断链,也能补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当然,其前提是,“防患于未然”已内化为涉事部门的责任坚守。(佘宗明)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