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趁灾加价 板子不能都打司机身上
北京暴雨当晚,很多乘客滞留机场,私家车主组织爱心车队到机场接人,赢得舆论称道。民间自发的爱心之下,某些出租车司机趁灾加价、漫天要价的行为,就显得格外刺眼,招致舆论的普遍谴责。但也有人为这些趁灾加价的司机辩护,比如一位评论员称:
暴雨中不出车的司机,和出车加价的司机,到底哪个更没“良心”?在我看来,出车加价更有利于被困在大雨中的市民。但是,人们却指责那些加价的司机。好吧,那下次司机会怎么选择?很简单,全都回家。你让司机单方面承担暴雨的风险,道德上你赢了,实际上却输得一干二净。
还有一位经济学者表示,有人谴责部分司机和旅馆趁机涨价发财。其实不该谴责,允许他们涨价发财,才会有更多的司机冒着遭受损失的可能出来上路拉客,才会有更多的旅馆增加床位为人们提供住宿。这是最有效的抵御灾害的手段呀。
对真理最大的威胁,倒不是谬误,而是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看似有理,逻辑上挺有迷惑性,实则大谬。真假、是非、善恶、利害,这个判断的价值次序,是不能颠倒的,一颠倒就没了底线。半吊子的经济学,常常自以为是地分析利害,根据想当然的假设去推理,却不问现实中的人情,不问法律的是非。趁灾加价,这显然是一种强制,特殊的情境下强制你接受一个价格,离抢只有一步之遥,不仅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在法律上更是不允许的。
迷信市场的人,最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在去道德化的过程中,也失去了基本的法律是非。加价,在出租车管理中,是不被允许的。出租车实行的是特许经营制,与此对应的是价格管制——价格经听证后由物价部门定出,公司和司机不能随意加价。关注过出租车价格调整听证会的人都知道,每个地方在调整出租车运价时,都已经将雨雪等灾害因素计入出租车的运营成本,最终是一个综合了各种成本的价格。在一个自由市场中,企业可以自主根据需求调价,可在一个受管制的行业中,加价是违法的,无异于抢劫。
有些人会说,被困在机场,宁愿挨司机宰也希望赶紧回到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车——这不能成为司机可以宰客的理由。“宁愿挨司机宰”也不是一种自愿的选择,而是公共服务滞后落后下的无奈选择,实际是被强制的。市场交易,最重要的是公平和自由,趁灾加价,显然是一种强迫的状态。
“趁灾加价”在道德和法律上都应该受到谴责,但是,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到司机身上,而放过了背后真正的作恶者。趁灾加价,是道德问题,但其后也有可以理解的无奈,暴雨中出车,隐藏着不小的风险。虽说已经将雨雪等灾害因素计入出租车的运营成本,但这样的运营成本主要是针对出租车公司而言,钱都被公司拿走了,并没有补贴给司机。司机暴雨天出车,并不会拿到比平常出车更多的钱,却承担着高得多的风险,车可能被水淹,雨中可能出问题等等,这些风险都由司机扛,出租车公司不会分担。这种情况下,司机只可能有3种选择:一,学雷锋,做最美的哥;二,窝家里不出车,回避风险;三,加价出车,冲抵风险。
所以,最大的问题不在司机,而在既有管理体制下唯利是图的出租车公司,大部分利润都被公司以份子钱和管理费的形式拿走了,风险和成本却由司机承担。于是,矛盾和冲突都集中到了司机与乘客之间,出租车公司坐在背后数钱。
批评趁灾加价的司机,更不能放过其后的出租车公司和管理部门。曹林
专题:2012年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