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钱江晚报:死不下基层的女博士缺了什么“文化”

2012年08月10日 08:51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死都不下基层”女博士缺了什么“文化”

  大概是觉得中青报前天报道的那位“死都不下基层”的女博士丢了本地的脸,《楚天都市报》昨天刊登报道说,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了解到,湖北省高校每年都有数百名学生在基层挂职锻炼,利用所学服务地方。其中一些人向记者谈了锻炼体会。

  显然,这篇报道有为湖北正名的意图。其实,这大可不必。没有多少人会因为这位厦大女博士是湖北籍而对湖北有不利的看法。这样的报道也说明不了什么——谁还不知道面对记者采访时该说什么话。

  “死都不下基层”的,并不是只有这位女博士。只是别人不说,而她说出来了,还说得那么难听。女博士是在闽北山区比较贫困的政和县参加调研时发微博说这个话的,指向明显,众人的同情心自然就倒向政和一方。

  同情政和,同情贫困地区,这当然是对的。而且很多人并不只是口头上的同情,一直以来有很多人主动到农村支教,国家也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学生去农村支教。“支教”的另一面,就是农村教师缺乏,农村教师待遇太低——一声令下,很多农村代课教师奉献了大半辈子的结局是“清退”。很多农村教师为了摆脱悲惨的命运,想方设法上调、进城。如果有一天农村不需要“支教”了,就说明农村留得住人才了,农村教师的命运才彻底改变了。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必须的、最根本的条件是:资源下沉,资源下乡。如果大学生去农村当老师不需要特殊政策鼓励、优惠,就说明农村教师的待遇接近、等同于城市了,“基层”也就不会令女博士如此恐惧了。

  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人的职业选择,生活地域选择,仍然遵循着那句古老的民间格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具体而言,城市是高处,农村是低处,民间是低处,官场是高处;社会资源的配置,总是倾向于“高处”,这就是政策导向,引导人们向“高处”走。连“农二代”都不愿意留在家乡了,一个女博士不愿意呆在基层,只能说明她很正常,很主流。我们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跟女博士没有什么两样。也许我们有耐心在基层多呆几天,也许我们不会那么不识相,走时要人家派好车送;这一点点区别,不足以成为我们谴责女博士的资格。

  挨了板砖后,女博士道歉了,估计也学乖了——中国的很多事情,能做不能说,只做不说,没有人说你不对。我怀疑,一些人骂女博士,不是因为她不想呆在基层,而是她把不想呆基层的想法说出来了。本来这种事大家都不说的,保持默契,就是保持现状,大家从默契中得益;现状保持得越久,利益就越长久——这是传统文化中最精妙——精妙到不形诸文字——的部分。有人说这位女博士“有知识没文化”,至少在这个意义上是对的。(戎国强)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