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完善应急预案应对暴雨水灾 防御城市内涝
“落雨大,水浸街。”这一当地古老童谣形象地描绘出了广州雨季的情景。如果翻看一下降雨记录,你会发现在北方多年一遇的大雨,在这里几乎每年都会来“约会”。
近三年来在广州的最大降雨量分别是:1小时155毫米、3小时215毫米、24小时319毫米。
广州的母亲河——珠江严格来说不是一条河,而是一张水网,整个珠三角大地,河汊纵横,人们依水而居。每遇天文大潮,海水顶托,江水倒灌,河汊两岸一片“头上晴天、脚下泽国、儿童戏水”的景象。
在这样一座水城,人们如何面对暴雨和水灾?
据广州市三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市政建设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的情况下,面临频发的自然灾害,完善的预警系统、快速的反应机制、完备的救助体系,争取让每一个民众熟悉防灾意识,从容和有序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广州市的不二选择。
其中,应急预案尤为重要。
齐备的横向、纵向预案种类是它的主要特点。各级三防部门,一直延伸到最基层的村(居)均有应急预案。
为加强预案在不同自然灾害,或者同一种灾害不同的暴发特点的应对能力,针对日益凸显的城市内涝问题,市排水部门专门制定了城市内涝防御布防预案,实行“一点一布防”,当气象预警发布时,快速防御城市内涝。
从预警信息方面考察。目前,广东省对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0%,对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0%,24小时内的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5%,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在120公里左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预警信息的发布仍主要依靠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手机短信等更加具体的服务仍存在困难,本刊记者了解到,广东全省气象系统短信端口的总发送能力是每秒5000条,也就是每小时1800万条。广东手机用户超过1亿,全部发送一遍至少需要5个小时。
领导重视必不可少,分管副市长挂帅三防应急。公安、交通、医疗、民政、供电、经贸、教育等部门,均制定有本行业的专项三防应急预案。
譬如,在教育系统,各学校组建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备队,一旦启动预案,立即投入使用,其成员主要来自学校安全保卫、医疗卫生和维护稳定工作等部门。
即使如此,广州仍不免遭遇内涝,2010年5月,广州市在一个月内连续出现5次强降水,7人死亡,102个镇(街)受浸,35个地下停车场受淹或受浸,7600多辆车进水。
对此,近两年,广州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城市硬件设施的改进。2009年至2010年,广州对中心城区228个水浸点进行了改造,2011年也安排了29项排水改造工程。今年将投入3.79亿元加大城市内涝治理,目前准备实施31项排水改造工程。□记者 扶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