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京报:要让公众看到官员财产公开的真诚

2012年08月28日 08:5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对于官员财产公开,任何一个地方“试水”的勇气都应当被肯定。不过,仍希望有更完整、配套以及全局性的官员财产公开办法出台,以形成对这一制度的真正推动。

  据《新华日报》报道,徐州贾汪区600名科级干部日前在网上公布个人资产,并作出廉政承诺。而在记者随机查看的100名干部个人公开信息中,96人的申报内容如出一辙——有住房1套;除工资外,无其他非正当收入。由此引发质疑。贾汪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张秋月认为可以将此次公开视为“立此存照”“着眼长远”。“现在瞒报是诚信问题,万一哪天被举报,就是违纪问题,轻重自知。再说,天天面对自己的虚假承诺,也是一种无形压力,多少能起到一些警示作用。”

  对于官员财产公开,任何一个地方“试水”的勇气都应当被肯定。它在客观上形成了对这一制度建构的呼吁,体现了对于制度改良的需求。这是徐州贾汪区此举的积极意义,值得鼓励。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尤应看到,要让公众相信官员财产公开的真诚,而其核心必在于取信于民。

  徐州的此次公布,首先让人疑虑的地方在于,为何一些虚假的财产信息,在当地纪委书记的眼皮底下得以公开。纪委书记把瞒报定性为“诚信问题”,寄希望于瞒报者面对自己的虚假承诺时,感受到“一种无形压力”。这么想自然没什么问题,连北大廉洁社会研究中心梁根林教授都很认同,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公开,早公开、多公开,不能坐而论道,等配套机制健全了再公开。

  这大概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在财产公开上,如果这人如实公开而那人隐瞒公开,这本身就形成一种不公,其边际递减效应也必然使得公开逐渐形同虚设。而且,人们永远没有办法预期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真正完善?

  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任何事情,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尽全力而为之,没有打算“舍得一身剐”,那么成功的几率恐怕不会太高。

  曾经被誉为“破冰”之举、在媒体上盛极一时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官员财产申报,到今天之所以近乎湮灭无闻,就是因为一开始就设立了“秘密申报”,又实行了“豁免期”。总是在起头的时候信心百倍,而要在进行深入利益博弈的时候发觉力不从心,于是愈加苟且,也就愈加不由自主。我宁愿这不是散布悲观,而是一种必要提醒。

  人们希望有更完整、配套以及全局性的官员财产公开办法出台,以形成对这一制度的真正推动,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可能才是这一制度能真正取信于民的关键。在报道中,一位公务员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单位的“头”就不止一套房,还有私家车,但都未申报。问他为何不举报,他说:“我又不愣,关我啥事?”如果没有举报,如果公众干脆知情不报,这本身表明,一项制度并未发挥出它的正能量。这种情况非以徐州为独,毛昭辉教授也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官员财产公示试点后,会出现“零投诉”“零举报”现象,反映了群众对于公开制度本身的不信任。

  当地或许不应仅让公开的官员“轻重自知”,而要调查、核实、追责。官方不拿出壮士断腕或刮骨疗伤的勇气,公众仍将疑虑难消,财产公开仍将任重道远。(杨耕身)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