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中国社会需要共识
每次上网看新闻,总会产生一种茫然不知所措之感,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呐喊,每个人却又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不满,每个人又都不知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争论是每天新闻的主题,而社会就在这种争论中停滞,也在争论中被割裂。
8月27日星期一,几条毫无关联的新闻被各大网站挂在了显著位置,这些新闻说明了什么呢?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
8月27日《长江商报》报道,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说,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 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从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中国乳业似乎进入了永远都走不出的寒冬的困境,国内几大乳品企业接连中招,甚至是反复中招,人们对中国乳业的信心如果还可以再降的话,相信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国乳业惨淡的现状,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公众只能期望于政府加强监管,政府也只能通过频繁的抽验来提升公众的信心,这是无奈的选择。可是乳品业却认为这样会“抽死人”,那么当前在公众的利益与乳业的生存之间除了“抽死人”,政府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8月27日上午10时许,湖南邵阳发生了一幕惨剧,邵阳市自来水公司员工正在开会时,有员工携汽油瓶冲进会议室投掷,当场烧死3名管理人员,烧伤多人。这场景虽然可怕,但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再感到陌生了,人们会想到上海的杨佳、想到福建南平的郑民生, 还会想到刚刚被击毙不久的周克华。也许很多记者又开始跃跃欲试,要努力去挖掘凶手背后凄惨的人生故事了。但只要是生活过的人,谁没有故事,谁没有过不平与愤懑,谁又没有过内心的挣扎与冲突,以及被关注、被关心的渴望。那么,有委屈就有暴戾的权利吗?利益不是这样来维护的,表达权也不是这样来实现的。
8月27日来自《经济参考报》的报道说,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今年10月推出。对于这篇报道可能很多人都会抱以会心地一笑,8年了,一场抗战都结束了,而一个方案却还在“有望”中,这样的“有望”距离“失望”已经不远了。记得2010年的“两会”上,就有消息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很快就能与公众见面了,当时还有媒体将其称为2010年“两会”上释放出的良性信号,而两年以后,我们还在盼望着,盼望着。当然,如此艰难而痛苦的“酝酿”,谁都不能怪,只怪这个方案太敏感,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别说想让那些吃了的人吐出来,就是少吃一口怕也是难于上青天,所以,方案8年的“正在进行时”也就是正常的了。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让人群阶层化,阶层利益化,利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较量好像进入了相持阶段,导致改革停滞不前,社会前进动力不足。但是无论怎样,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种相持的状态必须要打破。中国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退其实已是无路可退,一旦退下来可能就是一溃千里的局面。
那么,国家要进,就要像当年的改革开放之初一样,汇聚人心,形成共识,而不能像现在这样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社会阶层彼此对立不合作,各说各话、各讲各理、各自使用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如上面几条新闻反映出来的那样,财富者为了聚集更多的财富而寸步不让,权力者利用权力暗箱操作,弱势者用自己的生命作为暴戾的武器,而这种局面一旦形成必然会割裂社会、割裂人心。
社会要想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各方都要有点妥协的精神。从上述的三条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不同利益者不肯妥协的尖锐对立,这是对社会共识最大的伤害。协商是现代民主的内核,而妥协是协商的真义,没有妥协就没有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合作。我们看到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中国已进入了发展的特殊时期。而在这个特殊时期,无论是官还是民、无论是既得利益者还是利益受损者、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要想在国家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发展,都需要本着妥协与合作的精神,完成一次中国社会的再整合。(烨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