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招金:“中新风格”是中国新闻社的文化血脉
中新网北京8月31日电 中国新闻社原社长郭招金31日指出,“中新风格”不仅体现了中国新闻社的文风,而且包含了中国新闻社的精神,是中国新闻社的文化血脉。
在中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3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郭招金在研讨会上发言,回顾了这一“文化血脉”在60年中形成的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从它建成开始到文革时期,这是中新社风格初步形成期。”郭招金介绍说,中新社的前身是国际新闻社,主要是开展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1952年中国新闻社成立,一开始就承担了与新华社不同的报道使命。
他表示,中国新闻社成立早期,廖承志同志对中新社的报道有一系列的重要指示。中新社当时由三部分组成的队伍,一是从延安过来的解放区新闻工作者,二是从海外回来的一大批报社总编辑,三是来自国民党统治区的一部分编辑,这样三部分人组成的新闻媒体在建国早期是唯一的。
郭招金说,为了更好的开展对外宣传,逐步形成了很有特色的中新社的风格,但是,“中新风格”这个词还没有出现,当时国内的文化界、新闻界很少了解。
“第二个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新风格’初步形成或者是基本形成。”郭招金指出,当时的背景是中国新闻社1978年恢复建制,中国新闻社的队伍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很多老中新社人归队,第二部分是从新华社调了一批骨干,第三部分是来了一批新的大学生。
第三个时期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新社又有很大的发展,“中新风格”这个词正式出现。郭招金说,“中新风格”开始出现在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文件当中,这段时期,“中新风格”受到广泛的关注。
郭招金还表示,当前,传播格局和媒体业态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国际、国内有两个舆论场,国内也呈现两个舆论场。几个舆论场之间有交汇、融合、碰撞。新闻媒体所面临的舆论场和媒体业态,从未像今天这样的精彩,也从未像今天这样的复杂。
郭招金指出,新形势下,中新社现在面临新问题,例如在新的媒体业态下,怎样发扬“中新风格”,怎样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他说,“中新社60年有年头,但队伍很年轻,非常有创造力,所以我们对中新社未来充满信心”。(完)
专题:中新社60周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