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极不平坦战略机遇期 将发展导入更科学轨道(4)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17日 10:0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新的五年发展。“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党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上的鲜明回答。而面对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关键要做好转变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用“规划”取代多年使用的“计划”,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判断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深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建议》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科学决策。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发展协调性不够是中国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而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因此,不协调集中表现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真正抓住了发展协调性不够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这个时期“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顺应时代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抓住了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的机遇和突破口。两个月后,中央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2600多年种地交农业税的历史得以终结。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建议》又一个亮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正是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宣布,中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目标: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开始大踏步向这一宏伟目标迈进。

  《建议》还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等等。

  这些思路和战略,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认识和体会,而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探索并未停止。

  到了2006年,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态势十分明显。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态势十分明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要求在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孰轻孰重、孰先孰后问题上作出新的回答。10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从一度强调加速发展,到提出“又快又好”发展,再进一步调整为“又好又快”,这不是一个顺序的简单变化,“这个重要调整,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反映了党中央对发展规律的把握和推动科学发展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此后,“又好又快”就一直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明确目标,成为党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上最响亮的回答。

  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已具备诸多条件,但过度依赖投资、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国际收支不平衡、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又日益明显。要真正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认真处理好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