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西强我弱格局渐扭转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17日 10:1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开启文化发展道路新求索:复兴中再造中华文化价值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我们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扬帆起航。

  文/郭如才

  当小康目标在中国已由梦想变成了现实,解决了温饱,告别了贫穷,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于文化消费有了更多期许与渴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加速发展也对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凸显出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文化更加繁荣,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本世纪头20年必须集中力量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进一步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分外清晰。

  开启文化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文化发展观念的不断创新、文化建设主要课题的明确提出,催生了行动上的锐意进取,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探索文化改革发展道路的新征程

  2003年4月,针对非典疫情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正在广东考察的胡锦涛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这是“发展观”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两个月后,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发展观”的概念便被运用到了文化领域。李长春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

  新的文化发展观的树立,必然会对文化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是一致的,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三个代表’的要求是统一的,是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实现途径”;“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紧密相联的,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统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只有更好地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文化发展观念上的这些重大创新,激励着全党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更加自觉地找准改革的突破口。

  文化发展观念的不断创新,根源于对不断变化的文化发展形势的准确把握。2003年12月5日,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全面分析了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深层次、高要求的特点,而目前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互联网、现代通讯系统等现代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出分散性、便捷性、跨国界等特点,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面对思想文化领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胡锦涛提出了“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干部群众关心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宣传舆论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改进和创新宣传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等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

  夯实思想之基

  作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已在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着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文化的发展也承载着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多样多元多变的思想环境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使命。

  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004年1月19日,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研究和编写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材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的教材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等几项具体工作。

  2004年4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举行,正式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现实生活提出、干部群众关心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为重要任务,是党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大创举。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160多个课题组先后组建,直接参与工程工作的专家学者3000多人,间接参与的有数万人,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重要领域;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正式出版;《理论热点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地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切身利益问题,探索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走进群众的有效方式;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基本建立,扭转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一度弱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等30多种工程重点教材相继出版,其他100多种教材编写工作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