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和谐理念应对发展风险 冀破中等收入陷阱(4)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如果说,五年前面对非典冲击时,我们还有点猝不及防;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已有了质的提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当推进到十七大的时候,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上。
一方面,十七大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关系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定位。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最终以大会决议的形式,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重要成果,变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实践,起到了动员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更好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
十七大还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的关系。十七大报告用一个专门部分,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明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这就要求在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同时,又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通过科学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又要通过促进社会和谐,来推动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就像贯穿大会报告的一根红线,不仅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也成为未来五年全党全国工作的主题,决定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基本走向。
另一方面,十七大从实践上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大十分明确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突出强调。报告首次用一个专门章节,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题,分别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和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这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调整,也进一步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抓手和实现路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为十七大之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鲜明主题。由此拉开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大幕,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扎扎实实地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正当十七大的部署渐次铺开时,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世界经济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之中。一些国家为此纷纷实行紧缩政策,削减社会福利,由此引发的游行、示威、罢工等种种社会动荡,更使世界经济的复苏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对于同样遭受巨大冲击、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一年的中国来说,究竟作何抉择?世界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如果说,2003年面对非典冲击时,我们还有点猝不及防,痛定思痛中获得了要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启示;那么,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已有了质的提升。
当面对这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时,中国共产党果敢作出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胡锦涛指出:“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既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我国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加大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成为一项突出内容。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民生举措,大幅增加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投入,办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能办的大事难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社会建设获得了新的重要发展契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