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和谐理念应对发展风险 冀破中等收入陷阱(5)
社会管理实现良好开局
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日趋凸显,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势必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促进社会和谐,既离不开改善民生,更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管理
早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就针对非典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随着这一时期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入,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日趋凸显出来。
比如,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不仅量大面广,而且行为方式日趋激烈,暴力对抗程度加剧;我们有超过2.3亿的流动人口,有高达5.38亿的网民规模,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后,也带来了管理和服务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势必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2011年2月,中央专门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胡锦涛在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以此为契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
一是,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目标。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固然要积极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但中国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简单照搬其模式。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特”就特在它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走我们自己的路,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社会管理不是一个新词,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无疑是一个全新命题。用它来整合这些年来我们党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这就为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二是,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早在2005年2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就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量工作同党的群众工作有密切联系,要求我们把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做得更好。”具体到社会管理来说,由于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说到底就是做群众工作,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定位于群众工作,可以说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接了地气,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央在实践中明显加大了工作力度,一连串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接踵出台。
就在社会管理专题研讨班结束后的次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以“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题独立成篇,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三章,对“十二五”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全面部署。
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可供操作的规定。
同年8月,中央决定,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并对职责任务和成员单位进行必要调整,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通过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2011年,也因之被称为中国的“社会管理年”。社会管理这块曾经的“短板”,正在快步赶上,实现了良好开局。
十年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体现了我们党正视矛盾的政治勇气,更表现出我们党化解矛盾的政治智慧。在成功应对攻坚克难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一条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不断化解日趋凸显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发展路子,在探索中也从破题、到展开、再到逐步成形,基本轮廓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