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调查南水北调移民新居 政府搭建生产发展平台

2012年09月19日 17:1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继三峡工程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2009年启动丹江口移民安置至今的3年时间里,湖北共有18万移民完成了“移民大迁徙”。移民陆续从祖辈栖息的故土迁到了武汉、荆州、黄冈等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如今,移民安置工作即将结束,而他们的新生活怎么样?记者日前走进了湖北的移民安置点。

  9月初,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红星大队的移民安置点。这个点的移民有60多户,200多口人,均来自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他们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离开故土扎根新家已经两年。

  来到辛安渡红星大队,两排洁白整齐的二层小楼首先映入眼帘。走近一看,每栋楼房都很宽敞,还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小院子。正午时分,记者踏进移民赵胜兰的家。她告诉记者,房子是政府给盖的,“盖得蛮好,有点大,比原来住的房子大。”移民过来之后自己家分到了一亩多地,现在在田地上建了两个大棚,然后租给别人使用。“建每个大棚我们自己出3000元,政府支持15000元,这对我们移民来说帮助很大。现在租出去每个月也能挣一笔收入。”

  现在,赵胜兰自己在家学着种蘑菇,丈夫在外打工。据介绍,安置点的不少移民都和赵胜兰一家的生活状态相近:丈夫在外面做工,妻子留在家,孩子则在附近的辛家渡小学、辛家渡中学读书。“收入虽然算不上很多,但是很多地方都不需要花钱,孩子读书也不要学费,日子过得还可以吧。”赵胜兰笑说。

  从汉江边鄂西北的山区搬到江汉平原,谈到和过去生活的对比,赵胜兰说现在的日子过得不错,各方面也都很满意:我们过来后生活习惯、饮食也没有什么变化,气候、语言什么的也都能适应,和周围原来的老居民相处也十分融洽,“我们还有几户移民和老居民成亲了呢!”赵胜兰觉得唯一不方便的就是买个菜有点麻烦,“现在得骑摩托车去。”

  武汉市东西湖区9个安置点共接收了丹江口移民617户、2565人。这些移民安置项目共占地310.2亩,总建筑面积达10.4万平方米,宅基地户均140平方米。安置点里道路广场、给排水设施、电视、电话等配套硬件一应俱全。移民均按照政策纳入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湖北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搬迁前,丹江口库区移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约20平方米,且大多都是土木房、土坯房;搬迁后,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比如东西湖区移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就有42.11平方米”。户户通上了水泥路、自来水、电话和有线电视,多数安置点建成了村级活动室和水泥球场,配备了农家书屋、连锁超市,并安装了健身器材,移民生产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让移民尽快适应新生活,找到新的致富路是移民工作的关键,因此湖北不少接收地政府搭建了一些生产发展平台,通过支持大棚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农业种植基地、食用菌培植生产基地等,增强移民的“造血功能”。

  据介绍,目前湖北省内18.2万移民搬迁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将在近几天内全面完成。“3年内顺利搬迁18万库区移民,堪称水库移民史上的奇迹。”湖北省移民局副局长陈万波说,3年来,湖北省有4万多名干部齐上阵,动用搬迁车辆3万台次,组织搬迁300多批次,新建移民点500个,建房5万户700万平方米,调整生产安置用地25万亩,做到了“车不掉漆、人不去皮,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还有8名移民干部积劳成疾,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数10名干部因公负伤、致病。

  “当看到这些移民在新家生活幸福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不算什么。”陈万波说。(记者 杨宁)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