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东盟博览会成普通人致富的“高速列车”

2012年09月24日 15:3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我们搭上了这趟高速列车”——普通人眼中的中国-东盟博览会

  “对贸易来说,人流就是最大的商机,博览会为广西、为凭祥赢得了名气,赢得了人流,也给了我成功的机会”

  回首自己的前半生,吴星强觉得自己的经历就像是明清传奇小说中“时来运转、便发万金”的老套故事。

  但是,它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吴星强是广西凭祥市一家颇有知名度的红木家具公司的董事长,同时兼任当地福建商会会长。

  可往前推十几年,他几乎一文不名。

  搭上“博览会快车”的幸运儿

  1996年,吴星强在福建老家做生意失败,后来误打误撞地来到凭祥,身上只有3000元钱,家中还负债累累。

  当时的凭祥,还只是中越边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边贸刚刚起步,吴星强从最简单的“以货易货”做起,一步步拓展着与东盟合作伙伴的关系。他卖过越南的蔬果干,出口过广东的手电筒和运动服,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各种红木小工艺品,基本上都是小本生意。

  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前来参会的越南副总理取道凭祥前往南宁,以往宁静的边境小城开始进入外界的视野,前来旅游、考察的人们络绎不绝,很快发展为中国面向东盟最重要的水果进出口口岸。

  借着这股东风,吴星强的生意“滚雪球”般地增长。他告诉本刊记者,近几年来,由于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利好消息不断”,前来凭祥探寻商机的客商越来越多,他的红木生意“几乎是连年翻倍增长”。甚至连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海啸也没能动摇当地边境贸易的红火形势。

  “14年前,我的小门面只有30多平方米;现在是3000多平方米,还不包括加工生产车间。”看着自己白手起家的店面,吴星强满脸自豪。

  吴星强觉得自己很幸运,“我是搭上了中国-东盟博览会这趟高速列车。”他说,“对于贸易来说,人流就是最大的商机,博览会为广西、为凭祥赢得了名气,赢得了人流,也给了我成功的机会。”

  作为当地福建商会会长,他对福建来桂的商人比较熟悉,据他介绍,1996年,和他一样从福建到广西凭祥“淘金”的福建商人只有十多人,目前,这一数字已超过1000多人。

  如今,每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都是吴星强高度关心的内容,从博览会寻找新的商机已经成为这个聪明的福建商人的“必修课。”

  “幸福像花儿一样”

  对家住广西防城港防城区那良镇里火村的农民赖添强来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高端论坛、琳琅满目的商品离他似乎还有些遥远,可是他的生活,却也被博览会悄悄地改变了。

  里火村所在的十万大山区凉风习习,气候温润,金花茶冒出了金色的花骨朵,在绿叶映衬下随风摆动,宛若天上繁星。

  因为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收成不高,十万大山区被当地老人们称为“不养人的地方”。

  但是,其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娇气的金花茶提供了难得的生长土壤。赖添强至今还曾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山摘花玩耍,“花儿金黄金黄的,还带着薄薄的一层蜡,可漂亮了!”

  可是当时,他们都没想到,原来这种“看起来像野花的”金花茶竟然可以是“摇钱树”。直到几年前,一家名为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的公司来到村里,后者告诉村民们,金花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可以入药,还可以制成保健品。公司还承诺,为村民们提供种苗、技术,回购村民种植的金花茶产品。

  闻此消息,赖添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三年前种下了十亩金花茶,“能在博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说明这花儿确实金贵。”他说。

  后来,赖添强尝到了“甜头”。金花茶的叶、花都可以药用,“浑身都是宝”,一年下来,他光种金花茶就有四五万元的收入,不仅远远高出了以前种水稻的收益,甚至比他外出打工的工资还要高,“生活比以前是好多了!”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赖添强正泡在自己的十亩金花茶园里。“这东西娇贵得很呢,可得好好侍弄!”他搓着手,憨笑着说道。

  和赖添强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种植金花茶。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副总裁王婷告诉本刊记者,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公司的产品销路越来越广,业务也不断扩展。目前,公司在十万大山国家野生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周边建立了4个育苗基地、5个金花茶人工种植基地及金花茶加工园区,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推广金花茶的种植,涉及农户2000多户。

  “博览会给我们的企业发展带来了机会,而企业的发展又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致富的机会。”王婷说。

  9月下旬,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如期举行。赖添强原本打算带着家人上一趟首府,看一看博览会期间“热闹的南宁”。不过眼看着金花茶即将进入花期,忙碌的他还是放弃了这一打算,“只要这花儿开得好,我们看看花儿,不看热闹,也很幸福!”看着阳光下的茶园,他笑呵呵地说。

  拿中国“绿卡”的越南女人

  “要说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感受,可能很少有人能比我更有感情”,谈起在“自己家门口”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赵亚莲快人快语。

  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拥有别人很少有的“双重身份”:她是越南人,但从小在中国长大;说一口流利的越南语,但南宁白话也说得地道;她做了20年边贸生意,越南、中国两头跑;她是在南宁的外国人中拿到中国“绿卡”的第一人;用她的话说,是“越南生了我,而中国把我养大”……

  赵亚莲五六岁的时候,就随着父母从越南来到南宁,在南宁念书、工作、结婚生子。

  2006年,经过南宁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审批,赵亚莲成为南宁第一位拿到“绿卡”的外国人。她不再需要每年申请办理居留手续,回越南也畅通无阻,甚至还可以一天内在两国间多次往返。

  便利的“身份”让赵亚莲很自然地做起了越南与中国边贸生意,如今的她已经是南宁一家化肥经销公司的副董事长,专门把中国生产的化肥卖到越南,再把越南的优质淀粉采购过来。

  她高兴地说:“我的身份帮了我很大的忙,因为从小在中国长大,中国的客商很相信我,又因为是越南人,会讲越南语,也能很快取得越南商人的信任。”

  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总是她最忙的时候,总会有很多越南朋友来南宁考察、交流。赵亚莲替他们做翻译,当向导,还陪着逛街购物,她的家成了越南人在中国的“办事处”,而她则成了大家的“联络员”。

  “今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马上要举办了,我又有得忙了。” 采访间隙,还不时有越南朋友来电询问博览会的相关情况。

  “对我来说,中国-东盟博览会不仅仅是寻找商机的平台,更是联系我的祖国越南和我的家乡南宁的一条纽带,是我和越南朋友们相聚的欢乐时光。”赵亚莲说。(文/记者 董振国 王秋凤 杨士龙)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