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中共依靠“接地气”巩固执政根基
中国聚焦:中共依靠“接地气”巩固执政根基
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山沟小院里,“跟着共产党走”的乐曲正激昂唱响。一拨拨游客在这里驻足,表情肃穆地参观以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的奋斗为主题的展览。
这里是属山东省临沂市的沂南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华东的政府首脑和军队把这里当作根据地,从领导到士兵都与山沟里的老百姓住在一起。“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曲就是由两位文工团员于1941年在这里的农家院里创作出的。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性的党性教育基地。
在几里地之外的龙凤裕村,沂南县建设局副局长李兴友带领的三人工作组已经在村里住了将近半年,目前正带领村民改造输电线路,解决村里电压不稳的问题。此前,他已经联系相关扶持资金将村里的119户的危房进行了改建。
李兴友目前的身份是龙凤裕村第一书记。他是山东省计划下派到村里担任支部书记的两万多个机关干部之一。村党支部是中共最基层的组织。
这些机关干部来自省市县各级机关。来自省纪委的李鹏被下派到莒南县的石家崖村,是这个山区县最偏远的一个村子。李鹏是与县领导平级的处级干部,现在担任这个偏远山村的第一书记。他来以后,首先解决了村里联小的课桌椅问题,学生们从此不用再从自家带着桌椅来上课了。
“老百姓最看重的当然是实惠。”李鹏说。但他与他的同僚们的任务远不止于为村民解决生活困难。省委给“第一书记”们提出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然后是根据各村不同的特点找到科学发展的路子。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城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对中共基层组织带来了冲击。派驻“第一书记”的村都是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村里有号召力的“能人”都到城里发财去了,年轻人也多到外地打工挣钱。
李兴友就把在村里享有威信的武如斌请回村里担任村支书。武如斌在县城经营一家汽修厂,收入不菲,算得上“老板”级别。“李书记多次上门做工作,我才回来的。再说,我也确实想为乡亲们做点事”。
在沂南、莒南和费县接受采访的四位第一书记,无一例外都请来“能人”担任村支书。按照省委部署,第一书记们完成任务后将返回原单位,他们培养起来的这些村支书将带领村民的发展。
山东省的这种“第一书记”做法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的重视,目前已在全国逐步推广。
其实,“第一书记”行动是中共关注并改善民生的举措之一。在临沂这个人均经济总量和收入处于全省中下游的城市,今年上半年超过六成的财政支出投入了与民生相关的领域。
为农民工提供一元旅店,曾使临沂在全国名声大振。在这个正式名称为“零工市场”的院子里,趁农闲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只花一元钱就可住宿,吃饭也很便宜。大约一千个床位一直满员。
“多亏了政府给我们提供住的地方,比在旅馆住又省钱又干净。”从沂南县来打工的董怀方说。他是瓦工,打工一天能收入两百元。
各级官员常常挂在嘴边的“民生工程”瞄准的都是关系百姓疾苦的迫切问题,并通过这些项目赢得了民心。比如农村医保,短短几年便全面覆盖了处在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
费县费城镇北巩村9岁的赵亮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去年做手术花了4万多块钱。根据山东省重大疾病救助政策,他80%的医疗费都得到了报销。今年,赵亮的父亲又不幸被诊断出肺癌,预计治疗费至少要十几万。当地卫生官员说,他也可以享受到重大疾病救助报销。
暂时帮忙看家的亲戚程士良说:“幸亏有了医保,不然这个温饱之家就得垮掉。”
毋庸讳言,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后,出现了城乡收入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因此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尤其近几年,在外部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亟需转型的中国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保持社会和谐的任务。
比如因城市发展造成的拆迁补偿问题,常常是上访乃至流血冲突的起因。村干部与村民的矛盾导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西方媒体常常援引这些冲突案例,断言中共的执政根基正在动摇。
当记者把这些问题抛给地方官员和民众时,他们却大多不以为然。“这不符合事实。”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他们不了解中国。”
在近一个星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这些确实只能算极端个案。而且这些个案一旦发生,当地党委和政府都会高度重视,弥补工作缺失或纠正工作错误。
费县正在把流经县城的两条河流打造成集生态、旅游、商业、文化等为一体的新城区,需要拆迁六千多户民居。他们总结经验,吸取各地因拆迁造成矛盾的教训,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全新的拆迁补偿办法。迄今拆迁已接近完成,尚无一户居民表达不满或上访。
这实际上是中共自我调节能力的一个体现。无论是中央宏观政策的制定,还是某一个具体项目的实施,都善于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避免产生矛盾。这符合中共“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
临沂市政府网站上有一个市长信箱,市民提的每个问题都有调查后的回复,合理的要求都能得到解决。各级政府官员也被要求设立“窗口日”,定期面对面解决百姓的问题。
这些举措都使中共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维护。挂职的第一书记们不只一次感慨,乡亲们对他们就像亲人一样亲。当记者在石家崖村亲眼见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用当地话亲热地喊李鹏“大爷”的时候,便深信此言不虚。
沂蒙山区有一个在全国都广为人知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山村妇女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位八路军重伤员。时至今日,每当有部队训练路过临沂乡村时,村民们仍像战争年代那样,站在道路两旁,把煮鸡蛋和干粮塞到战士手中。(记者徐兴堂 刘宝森 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