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一盆豆腐渣,几多辛酸泪
据9月26日《法制周末》报道,6年前,余姚市民杨小新投数百万土地出让金,再斥545万元建厂,谁知厂房竣工验收合格3个月后便出现质量问题,现在成了危房。几年来他奔走于施工方、监理方、验收方和住建局、法院之间,却未能明确各方对房屋质量问题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9月20日,杨小新夫妻俩给余姚市住建局局长赵百新送去一盆豆腐渣,并附言称以此警醒其正确履职。
这盆豆腐渣大礼之所以送给赵局长,是因为杨小新为了寻求答案,多次来到余姚市住建局,想找赵局长咨询,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赵局长不见杨小新,估计这事他一人说了不算,也可能是工作太忙。就像余姚市质监站韩副站长所说的那样,余姚每年那么多的新建筑,就算给质监站100个职工也管不过来。同理,余姚那么多有质量问题的建筑都找局长,就算配100个局长也管不过来。
韩副站长大概忘了,当初厂房项目,质监站是收了人家杨小新近2万元监督费的。天底下凭一枚公章,只收钱不办事的机构恐怕少见,这特色也够横够狠。也难怪,这个站,前任站长因监管失职被定罪量了刑,现任站长近日也被有关部门控制正在接受调查。杨小新的豆腐渣没送给质监站,恐怕是连接盆子的主都找不到了。
住建局是杨小新解决厂房质量问题,所能想到的最恰当的主管部门,也是带给杨小新希望与失望的“亲婆婆”。杨小新的豆腐渣,掺和着平民创业者一生的血汗,散发出因失职渎职带来劳命伤财的怨气,也散发着求爷爷告奶奶没人担责的戾气。好听点,是行为艺术,说白了,是宣泄不满的抱怨。
赵局长接没接这个豆腐渣盆子,我们不得而知。我倒是觉得,倘若赵局长能直面这盆豆腐渣,多少还有些职务的敬畏之心,倒没必要真把它给咽了下去。倘若觉得这盆豆腐渣是对他为官的羞辱和不尊,那杨小新的豆腐渣,连同他的豆腐渣厂房,不仅起不到警醒作用,而且抵不上一块臭豆腐的功能。
从住建局的豆腐渣,到教育局的大鸭梨,看上去民间表达情绪的花样多了,其实反映的是民众排遣积怨情绪、解决实际困难的途径非常有限。杨小新6年来为豆腐渣厂房东奔西逐,生意耽搁了,钱打了水漂,面对专业人士认定厂房“无法修复”、司法鉴定单位结论“可以修复”的疑惑,找管事的赵局长咨询,每次都无功而返。一个县级市的局长都这么难见,你让这平民百姓除了打官司,还能找谁?你在位不谋职,总不会指望人家给你送面锦旗来吧?
一盆豆腐渣,几多辛酸泪。这些年来,中国多少钱财与生命,填进了豆腐渣工程吞噬的血盆大口之中。监管者不能用力监管、楼歪歪一幢接一幢,负主要责任的官员,他们收到的,不应是民众一盆无奈的豆腐渣,应该是一副法律和制度的“镣铐”——楼倒下去了,那么你也该倒下去。(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