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都与拥堵“搏斗” 出台上千项疏堵措施
资料图:2010年12月14日晚,北京北二环拥堵不堪,车灯形成了一道长虹。当年12月1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电 题:与拥堵“搏斗”的首都
中新社记者 陈建 杜燕
医生史辉最终下定决心放弃在北京市中心的工作,到北五环外一家医院上班。“地铁直达”是他作出选择的重要原因。
史辉新的工作地点紧邻地铁5号线。该线路2002年开建时,北京仅有1号线和2号线,地铁总里程54公里;而史辉还在天津医科大学攻读硕士。
地铁5号线以及10号线、4号线等的规划,是北京申奥的一部分。从2007年起,北京地铁以平均每年66公里的速度递增,并逐渐连通中心城区与郊区。
虽然买了私家车,史辉说:“没有地铁直达,我不会下决心调换工作。不然,每天上班路上花费2小时还不一定能到。”
到今年底,北京轨道交通总里程数将超450公里。但作为首都的北京,似乎公交车再多、地铁线路再多,也载不完滔滔的人流。
数据显示,2002年,北京机动车总数约189万辆,2006年底增至287多万辆,到2010年底已近500万辆;2002年,北京六环内每天出行人次不过2000万人次,目前是3000万至3500万。官方预测,到2015年至2020年将突破4000万甚至6000万。
湖北青年张登勇曾是那不到2000万人次中的一名过客。他2003年和女友来到北京,落脚在航天桥西附近一间民居,日常上下班要乘坐环绕北京市区三环路的300路公交车。
那是一条冠有诸多之“最”的公交线路:全世界乘客之间距离最近的车、最不容易挤上去或挤下来的车……
张登勇曾看着5趟车停下、开走,都没能挤上去。“我干脆看着别人挤车,那时,想离开北京”。
在他看来,北京拥挤的交通状况确实令人烦躁,“私家车堵在路上,公交车或地铁上,人们站在如春运般拥挤的车厢里”。
为了让在此生活的人们出行顺畅、便捷,北京从2004年开始,就决定要像治理大气污染一样缓解市区交通拥堵。之后3年,北京采取了上千项疏堵措施,包括优化公交网路、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等。
2007年,北京加快兴建轨道交通网络,并推出“一卡通”四折优惠的低票价制度;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试行“每天少开一天车”、错峰上下班;2010年底,实行购车摇号措施,控制机动车激增。
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公共电(汽)车拥有线路713条,车辆21628辆,年客运量达50.3亿人次;北京地铁开通运营15条线路,总里程372公里,年客运量突破24亿人次。
北京交通研究发展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北京高峰时段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43.7%,比2007年初的30.2%上升13.5个百分点,比2002年的16.9%有了显著提升。
张登勇认为,北京堵车一方面是车辆多、车速慢,另一方面,剐蹭事故、开车不谦让、道路成停车场等,也是拥堵的原因。
“有时候上了大路,看到堵车,想换条小路绕行,怕走进死胡同,只好跟着前面的车子慢慢蠕动。”他说。
根据规划,到2015年,北京公交路网将更完善,轨道交通线网将延长至666公里,建设5万个公共停车位、2.1万个驻车换乘停车位。届时,北京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预计达50%,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自行车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
对于这些愿景,张登勇表示,儿子两年后将读小学,希望到时不用为接送孩子而费尽心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