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体验饥饿” 读懂个中的忧患意识
“体验饥饿”:读懂个中的忧患意识
昨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为带头响应,四川省粮食局机关食堂全天不提供工作餐;包括成都市粮食局局长舒刚在内的不少职工参加了24小时饥饿体验。
在物质日渐丰盛的当下,“饥饿”一词,早已从许多人的脑海中清空;“仓廪丰实”,也打消了人们对粮食危机的远虑。饥馑岁月,已然成了过去时;饥饿感,对公众似乎也很遥远。在此语境下,政府倡导、官员带头呼吁,可以说是别具况味:通过某种形式感召,来警示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唤起公众对饥饿的体认。不得不说,这番意味深长的举动,有着善意初衷。
在“粮食日”的特殊节点上,倡议体验饥饿,象征意义不言自明:即便在丰年,忘饥必险。体验饥饿,不是为了怀念饥肠辘辘的日子,是为了远离饥饿,也只有对“匮乏”有着深刻体认,才能恒念物力维艰,永思来之不易,守护粮食安全。就像“无车日”对交通拥堵的警示意义一样,“饥饿体验”也是对粮食安全的主动预警。
就此角度看,官员“禁食一日”,理应引起普遍认可和“全民接力”。毕竟,起而行之,总好过坐而论道;未雨绸缪,也胜过短视式乐观。当居安思危意识已深植于人心,匮乏才能被消除。
毋庸置疑,今天的我们,好像已不必再为饥荒发愁。“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已在“中国连年粮食增产,实现了95%的粮食自给率”中有了答案。《舌尖上的中国》等的热播,仿佛也昭示着,我们的需求层次,已从“免于匮乏”上升到了对美味珍馐的渴求。
但饥饿真的远离我们了吗?其实不然。翻开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内,饥饿都在与人们的胃作伴。作家莫言曾感叹:“饥饿使我成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长期的饥饿使我知道,食物对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什么光荣、事业、理想、爱情,都是吃饱肚子之后才有的事情”。饥寒记忆,跟尊严和生命体验等烙在了一起。
时下,虽说人们的温饱问题已被解决,可无常天灾、耕地资源的减少及挥霍带来的粮食损耗,在威胁着粮食安全。更何况,在某些发展滞后的地方、贫寒家庭,饥饿与营养不良的困扰仍挥之不去,将人逼到生活的一隅,举步艰难。
遗憾的是,许多人对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是丝毫无存的。食物浪费,依旧很常见;勤劳俭朴,成了种稀缺品质。据一项针对2707人的调查显示,94.3%的人感觉身边的浪费现象普遍,92.6%的人认为“公款吃喝”方面的浪费最严重。由此看来,养成节省粮食的良习,是何其的重要!
体验饥饿,正是一种坚硬而有益的提示:饥饿仍在如影随形,珍惜粮食,应成整个社会的道德自觉。保护粮食安全,既与职能部门的作为关联,也跟个体践行紧密相关——少点挥霍,就是善举。
没有对饥饿困苦的咀嚼,人们就只能活在“饥饿风险”的阴霾下;只有激活了忧患意识,并身体力行,我们的舌尖,才能寻味到几分丰实与心安。(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