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中国式无序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
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几乎是马路上最为拥堵的时段,而各小学门口,则成了最拥堵的地方。继“中国式过马路”被热炒后,近日,“中国式接送孩子”又成为网络新热点。
除了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孩子,网友们又发掘出更多的中国式来,如中国式堵车、中国式饭局、中国式吐痰、中国式喧哗、中国式排队,等等。纵观这些中国式,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聚众践踏规则,从而导致混乱无序。有人说这都是人多惹的祸,笔者对此说深不以为然。要知道,人多并不是不守规则的理由,人多也并不必然造成混乱无序。上述中国式的无序现象其实是国人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
规则带来秩序。规则是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形成的普遍认可的规矩和原则。个体遵守规则,就意味着不仅要保护自己的权益,也必须尊重并保护别人的权益。人越多,越需要人们遵守规则。只有个体自觉维护规则的有效性,社会交往和社会群体才有秩序可言。
从规则走向秩序,两个要件不可或缺,完善的规则和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要实现家长有秩序地接孩子,学校应该制定详细的接人规则:比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接,晚到家长到什么地方接;科学划定路线,最好确保家长接到孩子后不走回头路;规则制定后要明确告知家长,并保证规则的稳定性。家长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在路上遵守交通规则,车辆不乱停乱放;到校门口后遵守学校的规则,不挤不抢,有序行进。
规则意识是人们自觉遵守规则的内在动力。国人缺乏规则意识已经引起有识之士忧虑呼吁良久,个中原因很复杂。简要来说,其一是公德意识培养的缺乏。传统儒家文化很强调“德”的教化功能。但对公德缺乏现代法律学意义上的界定,导致公德私化。从家庭、朋友间的“公德”,到小利益集团的“公德”,其实都公共得有限,隐含着私我的考虑,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公众利益为中心。闯红灯、不排队、随意喧哗等现象就是无视他人利益的体现。公德意识的缺失势必会造成规则意识的弱化。
其二是守法机会主义的盛行形成了不尊重规则的社会氛围。对于机会主义者来说,选择守法还是不守法,不是法律是不是有此规定,而是个人利益权衡的结果。如果违法成本高,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大时,个体倾向于守法;如果违法既不会受到制裁,自己又能受益,就算明知法律不允许,也敢于以身犯禁。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违法的,但是不会受到处罚,于是聚众闯红灯就泛滥了。守法的机会主义使得刚性的法律成了橡皮筋。法律是最有强制力的规则。当法律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时,要让公众形成尊重规则的自觉意识就更难了。
没人希望生活在混乱无序的社会中。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的道理,国人都懂。但却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有了规则不去遵守,其后果比没有规则更可怕。只有规则意识深入国人心中的时候,让我们脸红的中国式无序才能淡出视野。(郑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