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年发展启示录: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4)
启示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社会环境,为人类社会和谐共存指明新的方向。
“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从来不是一段如歌的岁月。与现代化相伴随的往往是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孙业礼说,随着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阶层分化剧烈,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大多数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前期都曾经历过激烈的阶级斗争。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常常会进入社会矛盾的尖锐和突发期。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进入新世纪,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国现代化已进入了这样一个关键的阶段。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炜说,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在经历城市化快速发展、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同时,社会领域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除积极变革外,社会矛盾累积,风险增加。在一些热点领域易出现纠纷,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而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不协调、不科学、不可持续的负面效应,集中投射、释放于社会层面,社会管理的压力骤增。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能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对于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中国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孙业礼分析,科学发展观正是从这里破题,首先强调的就是社会建设,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就解决了现代化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张宁说,这一理论的重大判断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目标是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意义是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
“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走一条兼顾效益与公平,既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孙业礼认为。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第一次超过50%,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认为,这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大变迁。“城市化提速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收入差距扩大、劳资关系紧张等城市病的集中出现,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难题。”
“十年来,我国社会正处在内部结构大变动、利益格局大调整的过程中,如何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常修泽说。
从10年的实践来看,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宏大框架逐渐形成;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频见于中国政治事务之中,到将“群众观”、“服务观”作为处理好社会管理问题的首要基本理念;从党政部门开展大接访、大走访,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处置能力逐步提高,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过程中,社会大局始终保持稳定,为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