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徐守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人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徐守盛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编者按:11月5日,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发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接受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采访的报道。采访中,徐守盛就湖南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本报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2012年10月25日,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就湖南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对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徐守盛进行了采访。
“老百姓满意了,才是最大的科学发展”
记者:湖南提出“四化两型”战略,这在全国是独到的。“四化”是大家都知道的现代化战略,你们为什么要加上“两型”,有什么样的战略考虑?
徐守盛:“四化两型”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我们的落脚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也是我们的着眼点和总体目标。
湖南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也是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有色金属的开采、冶炼,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工业体系的建成和军工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可避免的是,也留下了尾矿库、累积性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对保护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湖南要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满足老百姓的期盼,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是说,在加快发展的时候,即使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也必然呈刚性增加态势。这就加剧了湖南本就缺煤、少电、无油、无气的资源供给紧张状况。在资源需求增加、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我们要实现较快速度的发展,就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路子,否则,是维系不下去的。
在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探索和追求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发展的方向逐渐明晰,路子更加明确。2007年,中央要求我们依托长株潭城市群,增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通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使长株潭成为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按照中央部署,2007年12月,我们开始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点,推动转型创新发展、城乡统筹发展、集约节约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转型创新发展方面,就是要转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上。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湖南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身的创新动力,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牢牢建立在创新发展之上。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一方面,我们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青山绿水,防止破坏生态环境。按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我们明确大湘西等欠发达地区,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另一方面,坚持加大生态转移支付力度,不能让老百姓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积极探索生态补偿办法,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的生态转移支付力度,让老百姓在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屏障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我们既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坚持把发展作为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这样,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满意了,才是我们最大的科学发展。老百姓不满意,不管我们认为怎么“科学”,最终也发展不下去,也持续不了。
“迈稳步、不停步、年年有进步,确保走上科学发展路”
记者:刚才您讲到了统筹发展,关于统筹发展,中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六个方面,你们根据中央战略,从湖南省情出发提出了“四同”。为什么要通过推进“四同”来实现统筹发展?
徐守盛:湖南农村区域广、农业人口多、城乡差距大。尤其是,我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6.65个百分点,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只有长沙和衡阳,16个县级市、72个县城的平均城镇化率只有44.36%和30.96%。相对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重。必须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型社会”的关键,把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承接产业转移等与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抓。具体说,主要做到“四同”。
(一)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改变过去把农村资源“统”到城市发展的做法,以农村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为基础,发挥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创造条件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坚决落实中央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有效整合各项政策,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
(二)促进城乡建设同步进行。城乡差距,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于基础设施。弥补这种差距,就是要把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城乡建设。第一,统一城乡规划。把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整治规划结合起来,对大城市、中心城区、中心城镇、中心村实行统一规划,重点抓好城关镇、卫星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尤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水源条件、民情风俗,加强水、电、路、气、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之间的衔接配套。第二,统筹城乡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分城市近郊、远郊、偏远地区的不同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第三,加强农村管理。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管理、运营的新机制,确保已有设施发挥作用。
(三)促进公共服务同等享有。首先,促进城乡平等就业。“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说到底就是收入问题,而收入问题说到底就是就业和创业问题。到去年年底,我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超过1300万,其中跨省务工超过900万,省内务工接近400万。这么多人口要转移,首先就要解决就业问题。要从信息服务、技能培训、权益保障、自主创业等方面创造条件,实现城乡平等就业。其次,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按照国家要求和我省规划,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突破口,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交通、通信等公共建设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同步。第三,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这是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总的方向是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轨。完善制度,就是要针对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修订完善现行政策和办法;提高水平,就是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并轨,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迈向城乡一体化。
(四)促进城乡环境同步治理。这方面,湖南攸县、长沙县及长沙市望城区,已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关键是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只要能得到群众拥护,能让老百姓受益,能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或者花了钱能办成事,就要持续推进下去。同时,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注重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作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抓好村容村貌和乡镇集市的环境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
湖南提出“四同”,是有自身考虑的。我们知道,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有“三大差别”,其中城乡差别很明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巨大变化,我们在有些方面还是或多或少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是令人遗憾的。今天,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坚持人本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如果再不搞“四同”,将来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湖南的“四同”,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这个思考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迫切需求,也符合目前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四同”的具体操作,对基层干部也是个考验。在县这个层面,国家和省里都有若干条线下去,也有若干个专项。据粗略匡算,大概有二十四五项专项资金到农村去。比如,农村“六小工程”,实际上就是以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带动水、电、路、气、房、环境保护“六到户”。这就要求在县这个层面,作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的规划,制订出符合各自实际的蓝图,做出统一规划或顶层设计,确保一开始就有序地向前推进,确保一开始就走在科学发展这条路上。由此可见,“四同”是在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稳扎稳打,这就叫做“迈稳步、不停步、年年有进步,确保走上科学发展路”。我们相信,经过若干年努力,这条路,不仅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空间,同时也能见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