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正确把握好三个基本维度

2012年11月10日 14:2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实现新要求的三个维度

  我们未来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内容更加全面、水平更高。实现这些新要求,要努力实现发展主体的普遍性、发展进程的协调性、发展成果的共享性三个基本维度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这些新要求中不仅有经济建设指标,而且有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不仅有数量的要求,更有质量的指向,体现了我们未来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内容更加全面、水平更高。实现这些新要求,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把握、努力实现发展主体的普遍性、发展进程的协调性、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这些基本维度。

  发展主体的普遍性

  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我们党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有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现实要求,更有着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就决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发展主体的普遍性可以通过人口构成、发展机会、参与程度来体现。人口构成反映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等状况,可以从中得知发展主体参与发展的情况。当前,我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8.87%,比10年前增长了1.91个百分点,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10年前提高了3岁多,不仅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我国就业人数为7.6亿,其中农民工为2.5亿,占32.9%,比10年前有了大幅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标志着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农民工就业人数的增加标志着就业歧视的减少,它们均表明我国发展主体的普遍性不断提高。

  发展机会对于发展主体而言十分重要,缺少发展机会,发展主体就不会有普遍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机会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创造,另一方面需要发展主体的努力奋斗去获取,二者相辅相成。发展机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可以着重从个人的受教育机会、获得就业岗位的机会以及中小型企业获得银行支持的机会等方面来考察。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新增就业人数增长率为4%、中小型企业贷款占总贷款比为10%,这些都比10年前有了长足进步,表明发展机会增多、发展主体的普遍性不断提高。

  参与程度包括了经济参与、政治参与、文化参与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水平,它们也可以衡量发展主体的普遍性。2010年我国私营企业占总企业数之比为60%、城镇居民的参选率已经接近80%。当前,我国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3.32个,每万人申请专利数9.11件。这些数据都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表明发展主体参与发展的程度在不断提高。

  发展进程的协调性

  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过程。最初提出的目标是到上世纪末,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0美元,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提高、民主法制健全、文化教育发达、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据权威统计数据分析,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在这样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回顾走过的道路,不难发现发展进程的协调性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进程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协调、城乡区域协调、人与自然协调等方面。经济社会协调可以从经济发展效率、社会发展的水平、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指数的动态稳定性以及经济增长稳定性等四个方面来测度。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已达到40800元/人、城镇化率为51.27%、CPI偏离数为20、GDP增速标准差为3,这些都比10年前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进步更大,相比10年前仅为14203元/人,表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城乡区域协调可以从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资本投入、教育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测度。当前,我国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入比为3.23、城乡在校学生每百人拥有专任教师比为1.3、城乡移动网络使用率比为3,这些数据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这些方面的城乡差距在缩小。但是,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比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人与自然协调可以从资源消耗、环保投入、资源现状以及环境状况等方面来测度。与10年前相比,我国万元GDP能耗已经从1.2万吨标准煤下降到0.98万吨标准煤、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从0.91%上升到2.7%、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75%上升到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6平方米上升到9.7平方米。这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富裕起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尽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这个原则不能丢。

  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可以通过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来体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10年前有大幅提高,仅以2011年为例: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但是从收入分配的结构上看,我国呈现出基尼系数增大、劳动工资占GDP比重下降以及资本收入总额占GDP比重上升等特征,表明收入分配结构需要调整,以确保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社会保障可以从居民享受保障的方面来测度。2011年,新农合实现8.32亿人参合,5306万农村居民拿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保障房建设中实际住房受益户数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11%,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均有大幅度提升,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为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共服务可以从社区建设、公共交通、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公共医疗服务等方面来测度。当前我国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覆盖率已经达到80%、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为20%、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为0.0225平方米、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为1.79位,这些数据与10年前相比都有较大提升,表明我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对发展主体的普遍性、发展进程的协调性、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分析,以及运用对比法对它们进行测度,可以看出,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重点要在以上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我们未来能够正确把握好这三个基本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就一定能够实现。(文/唐鑫)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