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10年发展历程 将向富民强国新目标起航(5)
“转方式”刻不容缓
张军扩及其研究团队分析了许多推进现代化失败国家的案例,结果显示,导致现代化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有的是由于国内社会政治动荡导致发展过程受阻,有的是在经济对外依赖较大情况下受到外部因素的严重冲击,有的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长期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等等。“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关键是其发展方式没有及时作出调整。”
他认为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在经济增长已经跨越最初的启动阶段、传统竞争优势开始减弱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及相应的体制未能及时作出调整,使得新的竞争优势迟迟未能形成,从而导致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由于经济和社会政策未能随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格局变化而适时变化,导致国内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财富分配极不平衡,社会矛盾激化,从而引发国内社会政治动荡。
转变发展方式是现代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中国如果能够成功应对,就可以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就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制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具挑战性的瓶颈。因此,在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胡锦涛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
“这是党中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副主任何树平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复杂、涉及面宽、任务艰巨,不是轻而易举、短时间能完成的;另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未来影响深刻,必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
在他看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是一项丰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与生产力有关,也与生产关系有关;不仅与经济基础有关,也与上层建筑有关。涉及到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涉及到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关乎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来落实。”按照何树平的理解,正缘于此,党中央把“十二五”时期明确定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就是说,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才能在“十二五”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突破。
胡锦涛同志尤其强调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赢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关键。为此,胡锦涛同志曾多次用“刻不容缓”和“当务之急”给予强调。
何树平还谈到,在实践中,可以明显认识到一些总量目标相对容易实现,但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实现难度较大,“解决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他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深意远不止于此。“近三百年的世界现代化史,就是一部发展方式更新史。”回顾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和不断深化,何树平认为,把以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主题、主线,将实现继三十年前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大转型,“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必将会对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转变,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