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速递:访智能交通管控 外媒看北京“治堵”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 欧阳开宇)“11时13分,一辆比亚迪和本田轿车发生擦挂,占用内侧车道,报警人说未造成人员受伤……”12日11时20分,北京市交管局科技处处长邹平用教学笔在“指挥调度系统”屏幕上的“北京交通地图”中点出了这则信息。
邹平又摁了一下教学笔,地图转变为警员分布图,“我们会通知就近的警员立即赶去处理状况”,邹平说。
这里是北京市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40余名中外记者当天在中共十八大新闻中心的组织下来到这里参观采访。“指挥调度系统”是北京交管局“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挥控制系统”的一个分支。
北京在5年前开始应用新型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集成了36个实时在线的科技系统,具有交通监测、交通控制、指挥调度和信息服务四项功能。
当邹平在介绍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指挥调度系统”情况时,一些摄影记者正忙着拍摄他们面前约有7米高的大屏幕。
邹平又将屏幕转到“交通流量检测系统”,“红色表示车速20公里以下的拥堵路段,黄色表示20-50公里缓慢行驶路段,绿色表示50公里以上畅通路段。”邹平说。临近正午,北京城市路网上,绿色占大多数,市中心区域出现了黄色路段。
“系统会自动与前四周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如超过历史常量值系统将给出警告提示,为路况信息对外发布和路面交通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邹平说。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加上城镇化速度加快,购车人数不断上升,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难以跟上汽车发展的步伐,造成许多大中型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问题。也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城市病”。
北京市交管局提供的数据称,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18万辆。“车路矛盾不断加剧,交通压力日益加大。”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少明说。
李少明认为,在智能交通管理科技系统的支撑下,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系统应用在维护城市交通正常运行、应对雨雪雾等极端恶劣天气交通保障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专程来北京采访十八大的香港经济日报集团记者俞瑾记录下了智能化系统的一些重要功能,她还关心这套系统在极端恶劣天气交通保障活动中能具体起到哪些作用。
《澳门商报》记者王维则认为,城市现代化了交通管理不能落后,“今天坐计程车来这里采访时,司机看到电子显示屏上交通拥堵提示后,选择了绕行,不至于走绕路了”。
“北京交通管理正在进步,更为便利快捷了,但公共交通应该还有提升的空间。”半年前曾来过北京的俞瑾说。一名英国记者则与俞瑾持相同的观点,她认为,十八大会场和驻地之间的道路很宽敞,但公共交通比较拥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