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检察日报:“光棍节”提醒创新才有生命力

2012年11月15日 14:29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0)

  “光棍”的创新

  “‘光棍节’,你购了吗?”时隔三日,促销广告还在喋喋不休,似乎还没有从“光棍节”当天销售火爆的气氛里走出来,仍徘徊在当日的盛况里意犹未尽。11月12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团传来消息,在“光棍节”促销中,支付宝总销售额191亿元,同比增长将近3倍,其中天猫为132亿元,淘宝为59亿元。

  据说“光棍节”起源于中国校园男“光棍”的创新。上世纪90年代,一群男生觉得11月11日这一天有4个“1”字,与4根光滑的棍子象形,而“光棍”在中文里有“单身”的意思,便戏称这一天为“光棍节”。于是,“光棍节”横空出世。年轻人到了这一天总会互相调侃,声称要借过节之机“脱光”,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光棍节”的创意,巧妙而又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人对于“光棍——单身”的理解,几分自嘲,几分豁达,几分勇气,几分期待,甚至带有点“辞旧迎新”的意味。

  “光棍节”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之后,精明的商家识破其中寓意,便开始了为“光棍节”的创新之旅。第一个吃螃蟹的应该是爱情电影《失恋33天》。2011年,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借“光棍节”造势,号称专为“光棍节”定制,在11月8日上映后,4天票房即成功突破亿元大关,成为了年度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

  《失恋33天》的成功,又让电商看到了巨大商机。年轻、豁达、“脱光”、网民,这些关键词让电商敏锐地察觉到了创意支点和消费金矿。通过广告轰炸,电商把“光棍”们从电影的精神宣泄和消费,引向了“网购”的物质宣泄和消费。今年“光棍节”前夕,商家开始造势,在当天又进行大幅度打折促销,以至于有“网购达人”连续18小时“血拼”,未进食未饮水,精神过度集中,血糖含量急剧下降导致晕倒。经过商家的包装创新和因势利导,“光棍节”俨然已经成为了“购物节”。

  “光棍节”不像传统的春节、中秋节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渊源,也不像舶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一样充满了异域风情,它的诞生源于中国象形思维基础上的自嘲式创新。而将“光棍节”转化成“购物节”,内里也无不透着商家们的精细打算——传统节日往往强调家庭聚会,不注重购物;舶来节日虽然有购物需求,却往往是从国外照搬的程式化物品,比如情人节的巧克力、万圣节的南瓜灯等等。只有在“光棍节”里,单身的人或预备着各种礼物送给心仪的对象,或漫无边际地在网上溜达散心,“光棍购物节”即是商家在把握特定群体心理和行为习惯基础上的营销创新,甚至吸引了众多并非“光棍”的人参与。

  曾经,市场一味地热衷于引进“洋节”,可惜,由于文化的隔阂及粗浅的模仿,万圣节、情人节一直不温不火。今年风靡荧屏的《中国好声音》从荷兰引进,虽然叫好者众,但有人士指出,购买原版节目属于主动丧失原创性的偷懒,相当于自寻死路。还记得当年风行一时的电视节目《玫瑰之约》曾创下很高的收视率,然而到2002年,全国涉嫌抄袭这一节目的电视台达30家之多,导致这一节目形式直接“PASS”。

  模仿走向绝路,创新才有生命力。本土原创的“光棍节”现象,再次提醒我们:创新产生机会,创新走向成功。(郑键)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