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收入翻番目标如何实现? 学者称需货真价实增长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1月17日 11:43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收入翻番目标如何实现?学者称需货真价实增长
邱玥制图

  收入翻番,如何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已经实现了连续十年的快速增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提高居民收入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意味着我们正经历从追求“国富”到更加重视“民富”的理念转变。收入翻番,从愿景到现实,还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迈出实质性步伐……

  1 从总量指标到民生指标,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体现了富民追求

  收入翻番,体现民生优先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翻番”、“两个同步”: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翻番,一个是城乡居民收入的翻番;两个同步,一个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另一个是劳动报酬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同步。这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十八大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历史地看,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硬任务”,中国共产党的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连续进行战略设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的前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把这一目标调整为人均GDP翻两番;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

  “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提法,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强调,“这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同时提出,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也向外界传递出未来中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号。”

  那么,未来几年,收入翻番的目标应该如何实现?持续增收如何保障?

  2 数字目标已定,关键是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是货真价实的增长

  收入增长可持续,发展方式需转变

  “这两个翻一番的指标,充分考虑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格局,目标设定合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GDP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实现GDP翻一番目标,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对经济发展要求会更高一些,粗略测算GDP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就可保障。

  胡鞍钢表示,数字目标已定,“关键是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是货真价实的增长。”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时,特别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其中,含义颇深:居民增收不可能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没转变的情况下实现。

  在世界经济中,一个国家劳动力的报酬与这个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正相关的。在U型曲线中,如果我国企业未来还是处于底端,那仍然是走低劳动成本的老路,居民收入就不可能上去。只有依靠转型升级,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提高,才可能使得我国劳动力报酬更高,居民收入才能增加。反过来,增加居民收入也会形成倒逼机制,那些走老路子的企业只能被淘汰。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指出,收入分配改革是转方式的利益导向,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落实到经济利益导向上,才能形成转方式的动力机制和倒逼机制,从而有效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同时,“也只有收入增长了,才能拉动内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指出,“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我们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现在要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真正繁荣,因此人均收入指标就显得更加重要。”

  由此看来,翻番的目标只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更深的含义是:只有两者同步了,两个增长才具有可持续性,才能获得不竭动力。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